博爱碑前雨露匀(散文)

墨寒星 2月前 135

——张全龄老师在舟中侧记

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舟中学生,又是四五十年代的舟中老师和领导。他一生与舟中紧紧相连……

一、初中岁月

1930年,15岁的张全龄进入了私立定海中学就读,与周山、忻元锡、李隆华等是同班同学。

在成长的岁月里,他思考前途思考人生。1932年4月出版的《定中月刊》刊发了他的习作《前途》一文。文中他说:“我也曾想到将来的职业问题,我的选择职业的条件,就是要着想职业有益与人类社会,并且要适合我的身心。我在种种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我将来还是做农业吧!因为农业既于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利益和贡献,并且与我的身心也很适合。我对于农业很感兴趣,我常常羡慕农民和园艺家的生活;我愿意和他们同样的劳动。我想以自己的劳力来求得衣食,是最高尚的职业,所以我将来决定业农……我已把我的目标认清楚了,我现在应立志向着我的目标前进。我计划等到初中毕业后,就进农业学校;也许由农业学校再升入农学院;所以我正在找适当的农业学校,预备在初中毕业后就去投考……我预想我在那时候,我将是多么的快乐啊!我将永和大自然的景物为友。我想,朝阳最初的光,现在我的头上;落日最后的微笑,映在我的面上;铸露在我的足下欢笑;小鸟歌唱和小虫微吟,将是安慰我的音乐。果能如此,我将是如何的幸福和快乐呀!”

但是他又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后说:“我再三着想,我的一切恐会失望吧!我的前途是何等的黑暗呵!我现在只有‘自强不息’,来冲破这黑暗,去找取我的光明的前途!”

他的想和做是切实结合的,他实践自强不息,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抗日救国活动。他爱好写作,当时全校各年级都有级报,他是这一年级级报《晨光》编辑之一;他善于演讲,学校里有演讲活动,他都会参。1932年3月26日下午,当时定海中学小学部采行市政制模式的学生自治组织“定小市”,召开大会,他和苏读山作为中学生代表做了精彩演讲。尽管他后来真的没有能够进入农业学院就读而是读了上海音专,但是他那一种为社会贡献,用劳动自食的愿望一直坚持,从没忘记。

1933年初中毕业参加了全省会考,全班有9个学生成绩为甲等。他在全班名列第三。

1933年毕业纪念册,他有三篇文章《离校感言》、《爱与憎》、《普陀露宿》。《爱与憎》是一篇议论文,很有辩证思想,最后两段是这样写的:

“所谓‘爱’与‘憎’,都是每个人的主观的感觉;‘爱’与‘憎’几乎没有客观的可能。某种事物为许多人所喜欢,同时也为许多人所厌恶;反过来说,某种事物有许多人感到可‘爱’,同时也会有许多人感到可‘憎’。无论什么人,没有绝对相同的爱憎。

“我们若用喜欢的眼光来观看事物,那么就会感到可‘爱’;若用厌恶的眼光来观看事物,那么就会感到可‘憎’。”

对于离开母校后的情景,在《离校感言》说得很明确:“现在我们呢,正好像是女孩子的出嫁,又好比是小鸡的出壳。女儿在家里的时候,母亲是再慈爱没有了的,在她的身旁时时刻刻的照顾着。可是她一旦出了嫁,母亲再不能在她的身边了,再有谁人有像母亲般的慈爱呢?一切都要靠自己。任她怎样不愿做的事,然而她不得不做。小鸡刚破壳出来的时候,开始和外界接触了,所有的东西是她从不曾看见过的,以前的一切因为都是那卵壳所蒙蔽着。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和她们的情景一样呢?!”

于是,他在心底呐喊:“别了!母校!我们离开你温暖的慈怀,去到那荆棘黑暗的地方进攻!进攻!”

二、成立同学会

抗战胜利后,几个月前被搬迁到学宫的昌国中学,被县府接收后挂牌定海中学,后改名为定海县立中学,接收县长沈溥兼校长。黄齐望被邀任教务主任,负责学校工作。于是他聘用了一批教师,张全龄和李光雄等是黄齐望的舟中校友,应邀前来任职。张全龄老师主要担任音乐课等课业。1946年2月,顾礼宁应邀来担任县立定海中学校长,决定创作校歌。1946年4月,张幼棠按顾校长吩咐创作了“县立定海中学”校歌歌词。张全龄接到歌词后,细细读了一遍,就和另一位音乐教师陈翰一起,弹着风琴,议论着,边弹边改边记,整整花了周末的一个下午,终于为校歌配好了曲。很快,这首校歌就在学生中间传唱开来:“……时乎!时乎!莫怠荒,立身修名扬国光。”

私立舟山初级中学的复校工作,在刘鸿生的奔波中进展,1946年8月中旬,舟中附小舟山小学将首先复校。得到这一消息,黄齐望、张全龄等舟中校友很是兴奋,于是1946年8月上旬,黄齐望、张全龄等发起成立定海舟中同学会的活动,推选张全龄为筹备主任,黄齐望等8人为筹备委员。这个同学会相当于现在的“定海舟中校友会”。张全龄就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一担子,积极开展筹备工作。联络校友,商谈同学会成立事宜。19日下午,舟中同学会在城隍庙弄真神堂与前来落实复校工作的方校长举行座谈会。26日召开“定海舟中同学会”筹备会,张全龄汇报了筹备工作情况,大家商议正式成立事宜。9月1日在舟山小学召开定海舟中同学会成立大会,选举黄齐望、张全龄、李光雄、朱玉环、许世贤、吴汝珍、蓝宗年、乐俊涛、金剑青等9人为理事,张如坤和王志昌候补;舒明亮、傅安华、白莲云为监事,张祖望候补。黄齐望为会长,张全龄作为秘书长,主持同学会日常工作。他和同学会的其他人员一起,尽心竭力为舟中中学部复校工作而努力。很快海军退出舟中南部校舍,操场上遗留日军缴械的坦克大炮,校舍非常凌乱。在张全龄等同学会人员帮助下,周韧秋老师将保存在老当店中的物品搬回校长楼;并协助周韧秋找来人,用拖拉机拉走坦克大炮,清理操场。

12月中下旬,刘鸿生率领总署一批人员,视察长江沿岸和粤汉沿线14县市善后救济情况。回上海后,刘先生乘舟山轮于28日晨到达定海扫墓省亲,检查复校情况。张全龄代表同学会汇报推进复校工作的情况。29日上午在舟中礼堂召开欢迎刘鸿生大会,刘鸿生向舟中校友和舟山小学师生发表演说。讲述战争创伤,战后复兴和节俭救国等情况。舟山中学董事会代表梁凤翔发言后,张全龄代表同学会也发了言,对舟中的复校表示了祝贺,表达为复校尽力的决心和愿望。

1948年5月16日,定海舟中同学会又在舟山中学礼堂召开新一届大会,选举张全龄、蓝宗年、舒明亮、朱玉环、金剑青、吴汝珍、周锡科、钱国珍、夏彭年为理事,王学信、张信根、李隆华候补;王家恒、刘昌宝、乐俊涛为监事,王志昌候补。29日召开理监事会,选举夏彭年为理事长,张全龄、蓝宗年为常务理事,乐俊涛为常务监事。

三学生忆老师关爱

浙江师范大学富有名望的古典文学教授周舸岷,1947年进入县立定海中学,1950年升入高中。初中的第一年,他的音乐老师正是张全龄。他回忆说:

“初中(县立定海中学)阶段先后遇到几位不错的音乐老师。第一位是张全龄老师,(上海音专(校名记不真切了)肄业,他的教学很正规,一板一眼地教我们五线谱视唱。那时我个子小,坐在第一排,很调皮,欺张老师眼睛近视,且钢琴的琴盖翻上来看不到前面两排坐着的学生,常常转过头去向后面的同学做鬼脸,跟旁边同学推推搡搡。一次被他发现了,叫我站起来,要我面对全班同学唱他教我们学的那一段五线谱视唱曲。我照他说的唱了一遍,他听了点点头,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说我唱得准确而且有表情——不像背书。让我坐回去,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说。从此我上音乐课格外专心。可惜他只教了我们一年多便到另外一所中学去了……”

1948年8月,张全龄应母校之邀,前去母校担任教务主任。1950年后担任校长。1952年底县立定海中学与私立舟山初级中学合并,张全龄担任了副校长。正好周舸岷读高三了,他回忆说:

“临近高考的时候……班主任谢之勃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对我比较了解,他极力建议我报考语文,说我思路开阔,笔头也行。初中时候教我音乐的张老师也把我叫了去(定海解放后原来的两所中学合并为一所,我们又同校了),问我是否打算报考音乐。我说有这个想法,但不知怎么准备。他对我说报考音乐专业除了一般的文化课考试,还要进行面试。他给我作了一番分析,说音乐专业有两类学校,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培养专业唱歌、演奏人才,目前中国没有几所大学在招生,而且招生的名额也很少,报考的多半是在某一方面已经有一定专长的人;另一类是师范性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对考生的要求是综合的,不一定非得某项非常突出。说我总的音乐素质不错,唱、舞、器乐都会一点,没有任何一样从小受过专门训练,跟已经受过专门训练而有特长的考生相比没有优势。而报考师范专业的考生,大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据他对我估计,录取不成问题,建议我报考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并说他有一些同学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可以介绍我去找他们,让他们给我一些指导。那时从定海到上海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家里肯定拿不出路费和吃住的费用,且我从小没离开大人单独出过远门。我说我恐怕没有这个条件,还是您给我一些指导吧!后来他真的把我带到音乐教室的钢琴边,让我做了两次听音练习——以后我想,如果当时听了张老师的话克服困难,跑到上海去找华东师大音乐教师,且把音乐填写为第一志愿,也许真的会走上音乐这条道路。……虽然我最终未能走上音乐这条道路,但张老师对我的赏识,从专业的角度对我音乐方面能力作符合实际的分析并给予切实的指导,使我终生难忘。”

把爱施与学生,这是舟中“博爱”精神的体现,他的爱正化作点点雨露洒向学生。

四教育琐事

1948年暑假,一年前来舟山初级中学任教并兼教务主任的谢立民,去南京中央大学读研究生,学校聘张全龄来接替教务主任。于是张全龄从县立定海中学来到母校任职任课,并主管舟山小学工作。他兢兢业业,细致认真工作,把点滴爱意洒向学生。

私立舟山初级中学复校到49年1月,收入已出现较多积余。虽然因为战乱又起,招生人数又逐渐减少,辍学人数增加;但2月底开学时,在校学生已达6班,超过200人。学校与老师的聘用合同上,除规定每月发工资(粳米)外,还加上“多教学生多发钱”这一条。5月27日上海解放,学校经费无法从上海汇入。周韧秋校长感到经费紧张,提出取消“多教学生多发钱”承诺。一些老师不同意,认为舟山很快解放,经费不成问题。周校长与翟、于等几位老师发生激烈争吵后,就离开舟山中学去上海,可能是去向董事会请示,但是因为形势的变化无法返回。这时教务主任张全龄自觉地担当起代理校长的责任,默默地工作,妥善安排学校期末事宜,做好教师相关工作,是学校机器正常运转。对于学校米仓积余的梗米,他仔细核算后,征求大部分教师的意见后,制定了预算,然后在学期结束前,把米仓中粳米一部分按合同承诺分给老师,一部分留给学校。学校保持稳定,平和,教育教学正常展开。

张全龄平时总带着一副棕褐色宽边、镜片很像瓶底的宽大眼睛,温文尔雅,样子很严肃不拘言笑,那气宇轩昂的身板,隐隐地透着学者、教授的气质和风度,一见面就会令你肃然起敬!舟山小学也是他主管的工作,所以他经常到舟山小学上课并管理。学校有午会、晚会和周会。学生在每天于上、下午放学前先在大礼堂列队集合,有时还唱《午会歌》、《晚会歌》,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才各自回家。周会则在每周周一的早晨课前,全校师生都在大礼堂集合开晨会,他进行训话,评点全校同学一个星期来的表现,有批评有褒奖,还有学校的大小事情,讲话洋溢着催人奋进的气氛,久而久之使得大家对此都十分关心,进而很期待张校长在每一次晨课上的训话,这几乎已经融入了当年学校的教学规范,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在周会结束前,还要唱《周会歌》:“时光真快又是一周,让我们在今天,大家来聚乐,检讨过去,瞻望将来,我们要改过自新,努力前进不落后,来来来,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大家情绪热烈、趣味浓厚,还要比比看,谁在最前头!”。

张全龄教各年级的音乐课,他有一副浑厚的男中音嗓音,弹得一手好风琴,他除了教大家识简谱外,也教大家五线谱,为学生热爱音乐,以后有所发展打下基础。那时音乐课没有教科书,都是他自己动手印制讲义和歌片。至今在北京工作的50年代校友王德槟还保留着70年前张老师刻的蜡纸油印的珍贵歌片。作为一个正义的知识分子,张老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教了学生很多爱国、讽刺政局、歌颂劳苦大众以及励志的进步歌曲。如《中华》、《反侵略运动歌》、《古怪歌》、《新鞋子旧鞋子》、《垦荒歌》、《拉石头》、《读书郎》、《少年进行曲》、《校歌》……等等。王德槟记得,1950年,为准备舟山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复校庆祝大会的文娱演出,舟山小学五年级排演《新鞋子旧鞋子》。当时张全龄就在课外给他们教唱这个剧本的主题曲,演出时,亲自用风琴替他们伴奏。《新鞋子旧鞋子》的演出对于那时的小学生来说,不只是一次“爱的教育”,而且也是一次争取“社会均富、人人平等”思想哲学上的启蒙!

他就是一个大事敢于担当,小事认真操办的人。1995年他写过一首诗《八十抒怀》“甲寅出世潮生日,倏忽蹉跎八十秋。素食童年身羸弱,寡言,一向性优柔。回看曲折崎岖路,喜泛平湖荡漾舟。江海鱼龙争浊浪,夙怀淡泊自悠悠。”正是他一生心怀的概括描述。

五、题词寄深情

两校合并后他担任副校长,一个多学期后,他离开舟山去杭州工作,然而,舟中是他一生的记挂和自豪。

1991年,舟山中学七十周年校庆之际,他作了一首诗,并提笔写成条幅,寄给学校以表祝贺之情,诗曰:“感仰刘公兴教育,镇鳌山下建舟中。莘莘学子沾春雨,蔼蔼园丁施惠风。七十弦歌振聋聩,万千桃李遍西东。竿头百尺登攀上,满苑花开更艳红。”表达了他对舟中取得的成绩由衷的欣喜之情。

1996年,舟中七十五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他又作诗一首:“勃勃舟中气象新,迎来七十五生辰。思刘堂上阳光煦,博爱碑前雨露匀。哺育家乡好儿女,栽培祖国振兴人。神州遍地皆桃李,绚李芬芳永葆春。”并书成条幅,装裱成轴,赠寄学校,以表祝贺之情。

2011年,是舟中承办80周年。病中的张全龄,惦记着舟中的发展,就作了一首浣溪沙:“弦诵悠扬八十春,镇鳌山下蕴灵芬。刘公兴学显功勋,乐育创新凝硕果。从严求实得超群,舟山儿女步青云。”虽然他在校庆前匆匆离开人世,但音容笑貌依然留存,一片舟中情思分外悠远。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