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姨(散文)

白逸遥 1天前 8

【前言】

在抖音快手的短视频上,在七邻八舍的口子,经常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谁家谁家的媳妇又欺负婆婆了,谁家的媳妇又打婆骂公了,谁家的老人有病了儿女们不管,这样的话题新闻成了家常便饭。帮大哥帮大姐调解的大都是农村老人养老的难题,在农村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娶媳妇难娶媳妇贵,娶了媳妇就遭罪。隔棱高,隔棱低,如今婆婆成了媳。媳妇强势霸道似乎成了一股潮流,这是怎么了?是媒体的过度炒作还是社会的质变。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懿德美行是做人的标杆。新社会解放了妇女,女人开始当家做主,砸碎了套在妇女脖子上几千年的枷锁,婚姻自由,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一样就业从政,这样幸福的生活还不够好吗?不珍惜美好的生活,道德亲情而不顾,欺凌公婆,横行霸道,这是怎么了?如果汉朝的班昭曹大家在世,是何等的感想啊,傲世百代的才女班昭写下了女七戒,从此三从四德是几千年女子做人的道德宗旨,在妇女翻身做主人的今天,美德懿行哪里去了?女孩子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二个班昭还没有出现,不尊老只爱幼,嫌穷爱富,物欲横流,笑穷不笑娼,好像成了妇女生活文化的主流。甚至把潘金莲搬上了舞台,还着实火了一把,这是传统文化的丢失的悲哀还是社会的进步?百思不得其解。

杞人忧天,夜不能寐,我想起了我的老姨,我奶奶的姐姐,小时候,和奶奶睡一个炕,好多次听奶奶诉说老姨的一生,至到现在,奶奶的话,老姨的生活在我脑子里还是那么清晰,看看旧社会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生活观念吧!

【老姨】

老姨出生在小康之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有房有田,喂着骡马有耕地,家里有几沟枣树和黑枣树,冬天的时候就酿酒卖酒,有穿有戴,有吃有喝,是个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的家庭。虽然不上学,只要孩子们懂事了就教育他们懂得礼仪谦让贤德,要勤劳治家,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老姨早早成为一个有知性会女红的好女子。加上老姨模样出众,前来求婚的很多。那时候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老姨的父母把她嫁给离她娘家只有三里之隔大户人家、也不是很大的地主,就是雇着几个长工和一个做饭的,儿子们长大了也要下地干活,娶回来的媳妇没有小孩子的,就要推磨做饭做针线活。

出嫁时,老姨十六岁,她的丈夫十一岁,她婆婆三十岁。老姨进门后,她婆婆又生了几个孩子,老姨的孩子比她婆婆生的孩子还大,那时候,大户人家都是要娶大媳妇的,大媳妇能干活,会照顾自己的丈夫。

老姨的婆家,她公公弟兄特别多,奶奶说过,记不清了,大约七八个。老姨丈夫的爷爷当家,家里几十口人在一起生活,家里分工特别清楚。有好多规矩,婆婆有婆婆的规矩,媳妇有媳妇的规矩,绝对不能越礼。爷爷奶奶住在上房屋里,每天晚上睡前媳妇儿子都要去爷爷和父母屋里问安,儿媳妇得把尿盆给公婆拿回家,早晨起来儿媳妇要去婆婆屋里把尿盆拿出去倒了尿。

老姨的婆婆各方面都很逊色,不如别的妯娌,他公公看不起她,就不让老姨给她婆婆拿尿盆。老姨守规矩,觉得应该给她婆婆拿尿盆,就偷偷的给她婆婆拿尿盆,如果被她爷爷看见了,就会连老姨和她婆婆一起骂。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先吃,在炕上放上桌子,媳妇们把饭端到桌子上,吃了饭媳妇们把碗筷收拾了。然后是家里的长工和地里干活的男人们吃,然后再让媳妇们吃。

媳妇们都是天不明就起来做饭,太阳半晌了吃不上早晨饭,有时候实在觉得饿,妯娌们商量着就在家里的人们还没有起来的时候,几个媳妇偷着先吃点饭,娶回家的媳妇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只能是娘家有了什么事情或者过年的时候,经婆婆同意才能走,因为老姨的婆婆不是很精明,她要回娘家要经过她爷爷的同意。每次回娘家,走的时候她是哭着走的,万般不愿回婆家。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多年,虽然生活艰辛,但日子平稳。等到老姨的丈夫长大了,老姨有了孩子,生了两个闺女,灾难却来了。老姨的丈夫是个不愿意干农活的懒汉,好吃懒做还赌钱。被他爷爷知道他赌钱后,让家里的弟兄们把他吊起来,拿皮带打的皮开肉丁,这么严格的家教改不了他的赌性。一次赌钱输大了,又怕被他爷爷打,和老姨商量着用两闺女的订亲礼还赌债。说如果还不了赌债,让债主找上门来,他爷爷会把他打死的,老姨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娘家从父,出嫁从夫,老姨只好同意瞒着他爷爷,偷偷的把一个三岁一个五岁的两个闺女订了亲,用定亲礼还了赌债。

当家的爷爷年纪大了,感觉来日不久,就把家分了,大家庭分了,老姨的婆婆不精明当不了家,公公能力也不大,管不了几个儿子,就把小家也分了,老姨家也分到了几亩地。可她丈夫不愿意干活,要去口外干买卖,就是人们常说的走西口,带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跑内蒙去了,几年不回家。当家里人以为他死在外地的时候,在口外做买卖的同村老乡回来说,在包头婊子馆里看到他了。

老姨和两个女儿在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好在她有个好哥哥好嫂子,哥哥帮她把地租了出去,逢年过节就把她娘仨接到娘家过,在后来的苦难岁月里,都是哥哥嫂子帮她。

几年后,他丈夫回来了,穿着洋装,体体面面带回来了几个钱。老姨的哥哥召集所有的娘家人,去和他谈,让他再也不能抛妻别子去口外了,他答应了。在家里待了二年,老姨又生了一个儿子,刚刚生下小儿子不久,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老姨的丈夫又偷偷的走了,这一走再无归。

奶奶和她姐姐一样的命,都早早的没有了丈夫,奶奶比老姨强,她清楚爷爷是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再也回不来了,把全部的希望寄托给了儿女,在奶奶的宗教里是:多子多福,她常常说,一只羊一片草,过人家就是过人,有人不算穷,奶奶有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孩子们们都勤劳善良能干,奶奶没有白熬,等来了幸福的晚年,儿孙满堂,个个孝敬她,走时没有遗憾,带着满足走的。

我想老姨和她妹妹所受的教育一样,对人生的认知大概也一样吧,但她没有看到她想看到的,丈夫走后,音讯全无,不知生死,在苦苦的等待中渡过了多半辈子。

在老姨两个闺女长大后,她信守承诺,嫁给了还赌债许下的婚姻,一个往东一个往西,相隔百十里路,都是小脚,老姨的困难也照顾不了多少。老姨在苦难中熬着儿子长大,儿子随了老姨的品德,善良敬人为先,却随了他奶奶的智商,不傻,就是能耐不行,他的叔叔是好木匠,老姨让他跟着他叔学手艺,好有个吃饭的本领,他却学不会,学了几年,只会崩崩抛抛,盖不了房子,打不了家居,日子越过越穷,等到了解放,入了生产队,他在队里混个工分。娶不上媳妇,岁数大了,只好娶了个哑巴姑娘,媳妇虽然是哑巴,但脑子灵,能干活,很强势,说不了话,急了就动手。

奶奶和老姨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个贤德的媳妇,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当了婆婆就会有好日子过,老姨当了婆婆,好日子却没有来,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哑巴媳妇生下了一个闺女两个儿子,孩子们都精明,这是对老姨最大的安慰了吧!

我跟着奶奶去过老姨家,毕竟曾经是辉煌过的家族,里外两个大院,北正房高高的门台,老姨家住在下院的西房里,弟兄们大部分都盖了新房子搬走了,老姨自从娶进家门,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去世,院里有棵大梨树,奶奶说这棵梨树是老姨的丈夫走那年栽下的,小树苗长成了大树,开花结果,花开花落,日日年年,这棵梨树陪着老姨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妪,多少个黄昏到清晨,老姨就是在盼夫怨夫的岁月中渡过,带着深深地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姨是旧社会千万妇女中的一个,是旧时代的缩影,所有女性同仁看看旧时代女子的生活,难道我们不觉得我们生活在幸福中吗?为何不能尊老爱幼,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要老的啊,做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女子吧!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