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趣事(散文)

楚泽渊 8天前 36

我上初中那年,学校还没有用上电,我们晚自习都是用煤油灯来学习。

那时镇上商店里有那种简陋的煤油灯卖,一个小墨水瓶加一个有点像皇冠形状的灯头,可以旋紧在瓶口上,一条绵带灯芯穿过灯头,下面浸入瓶子的煤油里就成了煤油灯,当然,灯头上还可以配一个小小的玻璃灯罩,用来防风。

当时所有同学都有一盏煤油灯,到了周末从家里带煤油过来添加。所以每到上晚自习,教室里便充斥着煤油的味道,只是习以为常了大家并不觉得,反而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氛围。

而就在那些平凡艰苦的时光里,竟然也有某些值得回味的事情,如今寻思起来,更觉别有一番滋味。

在我们那个乡里,只有一所初级中学,但它并不在镇上,而是坐落在一个村里,叫“赵家村”。村子里常年绿荫环绕,落叶满地。其中有一种树结的果子在我们那里土话叫“苦嗲”,还有一种树的果子我们土话叫“嗲子”,这俩果子形状略有不同,但外壳颜色看起来一样,有点像板栗,又比板栗小,而且壳也都是硬硬的——我是到了后来才知道这两种果子树的书名叫苦槠树和橡树。“苦嗲”和“嗲子”长老了就会自然掉下来,那时候大家并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而多年以后才被人发现可以用来做豆腐,也就是现在我们江西人吃的“嗲子豆腐”。

因为当时没有人在意它的用途,所以每到“苦嗲”和“嗲子”成熟的时候,地上便满是果子,我们在课余饭后便经常捡来玩,扔来扔去,或者在“苦嗲”子的尾部插一根像牙签似的细杆,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细杆用力一旋,苦嗲子就可以在桌子上旋转起来。

也不知道是谁突然就发现这俩果子烤熟了可以吃,而且味道还不错,这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发明。于是每到晚自习煤油灯点亮的时候,就有人用圆规上的针尖插上“苦嗲”子或者“嗲子”,放在煤油灯火上烧烤,果子烤到一定的时候,外面那层壳就会“啪”的一声裂开来,露出里面的果肉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然后剥开壳就可以吃了,从口味上“苦嗲”子要更好吃些,感觉有点像今天的烤板栗,只是味道没有板栗好,并且那时候我们也根本不知道还有板栗这个东西。

随着效仿的人越来越多,晚自习课上便时常充满了热闹和芳香,果子的“啪啪”声此起彼伏,教室弥漫着“苦嗲”子烤熟的香味,在那种缺吃少穿的年代,有零食吃便觉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然而时间一久,老师自然就会发现,免不了要批评一番,但似乎也没有强行制止,于是大家还是故技重演。而为了这难得的“滋味”,有同学计谋坐在教室门口的同学盯梢,因此坐在门口的同学就会时不时起来站在门口张望一下,一旦看到老师来了便会小声通报“老师来啦”!大家立马把东西收起来,假装成认真自习的样子,老师虽然闻出来味道,但没有看到谁在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农村当时的条件极其简陋和困苦,学校也一样,并不像我们今天那样都是水泥瓷砖,那时候地面都是黄泥的,而且老鼠特别多。如今说来定会让人难以置信,在我们教室的后面,就有很多老鼠洞,老鼠白天基本都钻在洞里不出来,到了晚上我们回宿舍睡觉,便会跑出来光顾我们放在抽屉里的菜碗。我记得我那个装萝卜干的菜缸就遭殃过很多次,到后来只好用拎菜缸的网袋紧紧绑住缸盖和缸体,可恶的老鼠有时连袋子也经常咬烂,但是老鼠白天钻在洞里我们也束手无策,只能恨之入骨。

而就在某一天,竟然有人突发奇想,用水来灌进老鼠洞,把老鼠逼出来,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当时学校每个班都有一个很大的铁桶,由轮流值日的两个学生去村上的井里扛水供大家饮用,所以这个铁桶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在某个课余的时间,有人就组织派人去扛水,接着把教室前后门关起来,把水灌进老鼠洞,老鼠终是经不住水的不断涌入,还真的就跑出来了,全部学生就在教室里抓老鼠,踩老鼠。我现在犹记得那时同学追逐老鼠的场景,整个教室里都乱哄哄的嬉笑跺脚声。

有时候抓到的老鼠还活蹦乱跳,然后大家尽情发泄对老鼠的怨恨,有同学把老鼠用细绳子绑起来挂在窗户上,用树枝慢慢的抽打,直到把它折磨得慢慢死去;有同学把老鼠的腿直接剪断,让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有甚者,用起了煤油灯,把煤油浇在老鼠身上,然后用火柴点燃后放手,老鼠被点燃自然跑不快,大家就跟着老鼠,看着它在教室和外面地上一边爬一边浑身冒火的活活烧死,一片欢呼,唉!现在想起来真是没心没肺。不过,往老鼠洞里灌水,这智慧,几乎和水淹三军差不多。想想都觉得自豪,自豪一场与鼠大战的胜利。

到了初二后期,村里终于通上了电,有了电灯,煤油灯也就随之消失。但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还非常贫穷,电视机完全是个稀有的物品,而赵家村竟然有一户人家就有了电视,我记得那户人家的主人是杀猪的,也就是屠夫,在村里面算是相对富裕的家庭。当时正逢热播电视剧《陈真》,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二天晚上才播出二集,但周日晚上是要上晚自习的,我们那些贫穷的孩子,是多么渴望看上一回电视,加上当时对那种武打片的痴迷,稍有胆大的学生就逃晚自习,偷偷跑到村里那户人家去看电视了,后面又有了跟随的学生,我记得我也逃过几次课,班主任老师有时候巡查发现了,便知底细,直接就往那户人家去抓,那时候的学生对老师是很有惧怕心的,那种偷逃课的戒备心早已异常敏感,老师一进门,就四散而逃,也有聪明的,趁老师未发现,便蹲下来钻在人群之中,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待老师走了又探出头来观看,被抓到的学生免不了痛批写检讨,被告知家长的更免不了挨一顿打。就在那么一段不算很长的时光里,为了这份快乐,老师抓学生逃课看电视的剧情不断的上演,如今想起,难掩可笑。

到了初三那一年,学校开始搬迁,搬到了对面一个荒山上,当然也没有了电视可看,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也就逐渐淡忘记过往的这些趣事。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偶然相起,禁不住又把回忆当作一种回味,我想要是当年经历过的同学看到此文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

对孩子来说,趣事往往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如果抹掉了我们的趣事,当年时光的色彩就减半,甚至没有光彩了。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