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我见了许多奇花异草,心里却难有兴奋的涟漪。
为了吸引人,更确切地说是为了钱,近年来各地的花草园林蜂拥而起。为了吸人来观赏,园林里桃花节、杏花节、梨花节、美食节、音乐节等各种你想象不到的节日,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快餐化的生活已渗入到旅游领域,那些资本的代言者们各展其能,或是示之以奇,或是以宏大震撼的场面急不可耐地招揽着游人。
活于世间,人生难免有迷茫的低潮,这时便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在这样的花丛中走来看去,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眼前那艳丽的花草、如云的美女在晃动着,这些精心装扮出的美感总是烟云般,毫无痕迹地在心头飘过,难以解开人们久积在内心的郁结。我知道这些园林缺少了古意,少了些人文,便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在随风飘荡着。好的园林不光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应有它独特的灵魂,能给人以某种启示,让人心里能有为之一震的灵感,过后会久久难忘。不是说世间最好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吗,人与人如此,人与物亦是。
归来时已是傍晚,在小城东南角下了运河大堰,就是王杰烈士的陵园,此刻陵园外的大路上已堵满了游人,道路阻断。看着拥挤的人流,我不禁感到一丝欣慰,王杰离开我们已有60个年头,难得还有这么多人能记得他,过来看看他。陵园里的花草虽少,但只要用心,在王杰炸碎的衣物里,在他层层补丁的袜子里,在他用过的乐器里,在他十万字的日记里,总有让人心灵震撼的地方。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一直用心地感悟着生活,把能文善武当作自己的追求,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又表现了让人敬服的毅志力。说陵园里是安慰与激励人心的宝库,也毫不为过,尤其是人生处于低谷心情不好时。
因为多次来到这里,我清楚地记得陵园内的每一个细节,进门后的东侧便是供人瞻仰祭拜的纪念亭,这里也是烈士牺牲的地方。亭内有块石碑,碑前有石桌,常有鲜花摆放在石桌上。大门的右侧有条小河,弯曲的小河把陵园半挽在它的怀抱中。这种山水环抱的格局,不光在风水学家的眼中,在我们常人看来也是风水极佳的场所,这也算是对烈士英灵的安慰吧。沿着中间的通道可以直接进入纪念大厅,大厅内是王杰生平的介绍,以及他生前的用品及衣物。穿过大厅后,原先有个碑群,一块块高大的石碑上分别刻写着毛周朱陈刘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众多的石碑环绕成半圈,组成了巍峨壮观的碑林。那时我正对书法感兴趣,常站立在碑前揣摩着碑文里的一笔一画。后来群体性的纪念活动越来越多,为了同时容纳更多的人,立着碑群的地方就改成了纪念广场。广场里仅保留了三块石碑,伟人的词碑立于中间,周总理和朱司令的词碑分立于左右。那些碑文里的意思大致相同,都是称赞王杰不怕苦不怕死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是伟人的总结简单明了。
我不知道王杰在外地的影响力怎样,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他,但在我的家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直到现在学校里不光会讲他的事迹,也会年年组织学生到陵园内瞻仰学习。众多的企事业单位也常在这里举行廉政教育活动,警醒着人们不要忘了为民服务,不要公权私用。写到此处,或许有读者朋友早已感到不耐烦了,他们会疑惑这些与一万九千步有什么关系。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后,我们全家人就商量开了,决定第二天也要去王杰烈士陵园,并且是步行走着去。我们做不到王杰那样的不怕死,但能学到他不怕吃苦这一点也好。平日里的各种机械推动着我们毫无选择地迈入快节奏时代,连迈动腿脚走路这样的事也省了。久了就半点苦也不想吃,在能吃苦这方面可以说与王杰相差了万里。王杰曾帮老人拉着车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了数里,把老人送回家后他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与雨水浸透。换了我们现在的人,还有多少人能吃这样的苦。既使肯吃苦,没有利益人们也不愿去白白地付出。
孩子也怕困难,在学习上每遇到难题就想着借助手机,时间久了离了手机就不会做作业,他们已懒得去动脑,甚至还偷偷地在手机上玩游戏。屡劝不止后,看着孩子快步向学渣的方向滑去,有时我心里不免会涌起深深的失落,我不知道这样下去会怎样。这次步行去祭扫烈士墓正好可以借机整整他,小样,让你不听老子的。第二天出发时,我特意没有提醒要带着面包牛奶水果等,甚至连一杯水也没有拿我们就出发了,我想用吃苦去唤起孩子失去的斗志。
春风吹在身上带来了舒爽,路边盛开的花草不时映入眼帘,刚开始大家对周围的一切还感到新鲜好奇。还没走到一半我已觉得吃力了,脚疼腿疼腰疼一齐涌来,尤其是小腿因为久未锻炼,头天游玩时又走了几个小时,这时已沉重地让我不想再迈动半步。看着远处遥遥无尽的道路,看着欢快地跑在前面的孩子,我想这次本来是想给他个教训的,恐怕最后受罚的是我了。
在我感到难以支撑下去时,突然看到路边一家小卖部的门前放着凳子,我们不约而同地奔了过去。店老板笑着迎上来问我们去哪里,当得知我们去烈士陵园后,他摇头道陵园离这儿还有好多里,像你们这样走着去的真少见。接着他又问,春天很干的,要不要来瓶水。我摇头拒绝了,见我们迟迟没有买东西的意思,起初的那张笑脸就渐渐地挂上了一层拒人于外的冷漠。他不知道,我们这是在磨练自己,怎能随便吃喝呢。我打算回来的时候多少要买他点东西的,也算是坐了他凳子的报答,没想到生意人的表现竟这么现实,让我不想继续在这里呆下去。起来后身上更加酸痛了,我感到每一处疼痛甚至能牵连到全身,像石块投入池中后会荡起满池的波浪。这时路人看向我时肯定会看到一副怪异的画面,嘿,这人耷着头弓着身子,不会是个可怜的残疾吧。
身后突然传来了几声急促的汽笛声,起初我没有理会,你叫什么叫啊,我靠着路边走还能妨碍了你。见我没有反应,汽笛声又叫了起来。我回头看去,原来是辆洒水车,车上的水能喷到路边,司机怕水溅到我们身上,已停了车等着我们躲避。我的心里一阵感激,忙提醒家人远离了路面。洒水车过后,我感到周围变得一片清凉,身上的疲惫也消去了许多,这水洒的是真及时。
好不容易走进陵园内那高大的展厅内,一座老旧的草房瞬时把我们拉进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氛围中,那是土墙搭建的草房子,里面放着破旧的课桌,房子的一头有块黑板,上面的漆皮脱落后露着白斑,烈士童年时曾在这样的房子里读书;洪水袭来后,一条运送老人与孩子的小船夹在树间无法行走,少年时的烈士毫不犹豫地跳到水中推开了船;那层层补钉的布袜,一个个挤光后还没有来得及换钱的牙膏皮,见证着烈士平时生活的简朴;那竹笛二胡乐谱见证着烈士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一本本的日记,让我们想到有多少个夜晚,烈士在油灯下认真地记录着自己的言行与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能坚持写下十余万字他的文笔也练得很好了。那炸碎的衣物,又让人发出了多少沉痛的叹惜。在生与死之间,他的身子往后一仰就能躲开地雷,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扑向了前方,用自己的死换来了身旁战友们的生。
我看到孩子歪着头认真地看着,我想我们对他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英雄、成为科学家,只要他们将来能做个正直的人、不侵害别人的利益就好。不管他能不能理解让他吃苦的原因,但这段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人生。
走出陵园,身上的酸痛似乎减轻了,这大概是身体已适应了疲劳状态的原因。路过那家小店时我们特意去买了些吃的和水,算是对坐了凳子的回报。到家后拿出手机,上面显示着一万九千步,我想这算不算我们和英雄的距离缩短了一万九千步。虽然疲惫,但大家都表示来年还想走着去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