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先生养龙记(散文)

苏景铄 8天前 47

远古之世,有处士曰云阳先生,隐于龙脊山岭。此地山峦叠翠,林深竹幽,南北江流环绕,云霞盘袅以浮,实人间之胜境也。先生性仁厚,好古敏求,耽于山水之间,与鸟兽为友,草木作伴,心向自然,不慕尘世之荣华。

一日,先生入山采药。时春雨初霁,山径泥泞,而先生兴致盎然,穿行于榛莽之中。行至一深涧,见一幼物于巨石之下,状若蛇,然周身鳞甲闪烁,五彩绚烂,双目灵动,精光内蕴,迥异于常蛇。先生心奇之,近前细察,幼物亦不避,反昂首对视,似有灵性。先生怜其孤弱,遂小心翼翼捧之,携归所居草庐。

先生以竹篾为笼,覆以锦衾,置于榻侧。每日采山中鲜果,汲清泉,精心饲之。幼物初时食甚少,后渐长,食量亦增。先生不辞辛劳,遍寻山中珍异,以供其食。或捕鲜鱼于溪,或觅灵芝于崖,皆为幼物计。

数月之间,幼物身形渐大,笼不能容。先生乃辟一室,以砖石为基,锦幔为壁,供其栖息。一日,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先生忧幼物惊恐,急往视之。至室中,见幼物周身光芒大盛,鳞片翕张,竟于须臾之间化而为龙。龙身修长,蜿蜒数丈,角似珊瑚,须若流苏,爪如利刃,目若朗星。

先生见状,惊喜莫名,伏地而拜。龙低首轻触先生,似通人意。自此,龙常于草庐左右盘旋,或隐于云端,或戏于林间。然邻里闻之,皆惶恐不安,以为龙乃神异之物,非人力可驯,恐降灾祸于乡。遂齐聚先生庐前,恳请先生将龙放归自然。先生心忧,曰:“此龙由吾养大,性本纯善,岂会为祸?”众人不听,言辞愈切。

先生无奈,与龙相商。龙似解先生之意,腾空而起,于天际徘徊良久,方渐去。先生不舍,涕泪横流。龙去之后,先生日夜思念,常登山巅,望龙所去之向。

时光荏苒,忽一日,天大旱。赤日高悬,田土龟裂,庄稼焦枯,人畜皆苦。先生忧心如焚,四处奔走,求祈雨之法,皆无果。

是夜,先生于梦中见一龙,身形矫健,正是所养之龙。龙语先生曰:“先生勿忧,明日午时,我必降雨救此一方生灵。”言毕,龙影消散。先生惊醒,虽疑为梦,然仍心怀希望。

次日,先生告知乡人梦中之事。众人半信半疑,然皆翘首以盼。午时将近,天际乌云渐聚,墨色翻涌。俄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少顷,龙自云端现身,昂首摆尾,口中念念有词。须臾,甘霖倾盆而下,干涸之地得润,焦枯之苗复苏。乡人皆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对先生与龙感恩戴德。

此后,每遇灾异,龙常显身相助。今人遂于半岛山顶建龙庙、建龙坛、建养龙池,以供奉先生与龙之像,四时祭祀,香火不绝。先生之名,传于四方,为人传颂。

观夫云阳先生养龙之事,可知世间万物,皆有灵犀。以仁心相待,虽异类亦能感其恩,报其德。且龙虽为神物,不忘先生养育之情,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拯救万民。此正应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先生之仁德,龙之恩义,皆为后世之楷模,流芳千古,教谕世人,永矢弗谖。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