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行走(散文)

韩熙羽 2月前 110

成年人的春节,早没了孩子般的好奇与欢乐,有的只是为了那场场盛宴菜肴的劳累,以及过量吃喝后带来的身体上负担。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后,照例是先敬了老天。吃罢过年的饺子,那些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的锣鼓喧嚣声已经好多年没有了。年轻人进城后,这些民俗活动已后继无人,剩下些老胳膊老腿想闹腾也跳不起来。他们只好聚拢在暖阳下,回想着过去,感叹着眼前的变化。

总不能抱着个手机过大年吧,到山东游玩去。这个念头与其说是猛然间从我脑海里冒出的,倒不如说已在心里蓄谋已久。生于苏鲁接壤的苏北,一个一步跨两省的地方,我何尝忘掉过鲁南沂蒙那动人的乡音;同饮着沂河水,我何尝忘掉过沂蒙山河的秀美;深受鲁文化的熏陶,我又何曾忘掉那些古牌坊,还有那些老树与石雕。八百里沂蒙就像是本厚重的书,我翻过了它几页,我又真正了解它几何。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这样,我的别样春节也开始拉开了序幕。

沿着西泇河东岸的古老官道,还没到白马寺,距寺外一两里的大路两旁已停满了车。接近白马寺的路上行人如织,远处白马寺里那些黄瓦的殿堂若隐若现在一片雾霭中,悠扬的钟声不断地传来涤荡着游人的心灵。在我儿时白马寺已经破败,每次路过那里时,仅能看到一棵银杏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那是1700年前的古银杏,需两人合抱才能环抱,现已如弱不禁风的老人,从树身上只能看到它的苍老。它的外形已远不及它留下的故事更动人。相传有一年在这颗银杏树上发生了一场鸟蛇大战,蛇爬到树上去偷食鸟蛋,愤怒的鸟儿引来了众多伙伴,有的发出尖叫吸引蛇的注意,另一些鸟儿就趁机俯冲着啄向蛇头,等蛇反应过来鸟已飞走。一番巧妙地配合后,鸟儿硬是把蛇啄得稀烂,最后掉落在这棵树下。

在神话故事中,白马是龙的化身,古代先民建这座白马寺的初衷是为了护佑泇河两岸的家园。现在的白马寺是在原址上重修的。跨进巍峨的大门,三排大殿把寺内隔成了三重深深的庭院,庭院两旁的建筑是僧侣们做功课及生活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排的主殿,殿内不但有金碧辉煌的神像,更有几十排的长桌,每个桌上都摆放着经书、木鱼。桌后有供人跪拜的座垫,整齐的座垫横竖成行,几百人同时跪在垫子上诵经也不会拥挤。这里能让我动心的也就是这宏大的主殿了,试想在佛教的重要纪念日子里,几百人同时敲响木鱼,几百张嘴同时朗诵着经文,那声音的感染力该是多么宏大。

然而在这里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在人群里倾听那些陌生人的谈话,从各地不同的口音中辨别出那种真诚悦耳的沂蒙口音,找回那些古道热肠,重温留在记忆里的那缕温暖。小时候每年都要到沂蒙游玩,沂蒙口音里带着让人心安的真诚与亲切,从他们行为上也能感受到诚信的热情,让人毫不提防地想信任他们。比如到路边吃饭时,不管吃羊肉牛肉还是鸡肉,酒店老板都会当着客人的面把肉称好,然后再去加工,保证足斤足两,并且与本地人一样,他们绝不会因为你是外地口音而期负你多要钱。用他们说讲,钱挣在了明处让客人心悦诚服,生意才会兴旺长久。遇到能说会侃的老板,他们会玩笑着说俺这里是孔孟之乡,孔圣人时刻在天上盯着呢,慢怠了客人,岂不是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赎渎。

这种热情坦荡的性格究竟来自于何时,在白马寺东边的村子有个大墩子文化遗址。一块方园里许的地方,地势明显比四周高出了许多,像是土台子被平掉后的样子。建国初期对土台子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不同文明时代在地下层层堆积的特征。这里为何会有这样地形,专家们不由地把眼光投向了沂蒙山区。远古的沂蒙山要远比今天要高要大,山南这片广褒的土地,自古就是大山的洪水走廊,历史上曾有多次大的山洪裹挟着山石泥沙摧毁了这里的农田房舍。淤积的泥土层层叠加,最终留下了这独特的大墩子文化遗址。无独有偶,近年在大墩子文化遗址旁的凤凰庄,也发现了类似的地理特征。从大墩子文化遗址挖出的文物中,最早的可追溯到东夷时代。远古的东夷人协作狩猎,他们捕来猎物后不忘分给那些老弱幼残。原始的东夷人已知道自发地去保护弱小者,这也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建立的雏形,沂蒙坦荡的性格是不是起源于那个时代。遗憾的是大墩子文化遗址上没有吸引人的风光,少有人知道那里,只有一块文保碑在默默地诉说着这里的一切。

离开白马寺继续北上,古老的官道已变成了水泥路,行人再不用像过去那样饱受泥泞之苦。同样变化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十步”的老街,过去因街小而被人戏称为“十步”的老街现已延伸了有千米。走出老街,路边一望无际的麦田被远处模糊的村庄所阻断,村庄、树木、麦田、河流组成了一幅宁静人心的乡野图画,说不清这里是村庄围住了麦田,还是麦田包围了村庄,而正是这平静的乡野孕育了一切,保证了我们民族的代代留传。

由横山老街向西十余里便是兰陵古镇,当年李太白饮过美酒后在那里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的名句。现在镇外的路两旁全是一个挨一个的大酒坛,以酒坛作为吸引人的招牌,直观而明确,酒乡果然有酒乡的独有特色。那天,我没有进入兰陵古镇,而是直接来到了古镇东南三里许的荀子大墓。先前我曾多次到过兰陵,每次都是行色匆匆,在路边遥望着山峦似的大墓笼罩在一片蓝雾中,想去看看但每次都被同行者阻止。他们的理由是一个由土堆起来的大墓有啥可看的,不过比普通的坟墓大点罢了,想看以后有的是机会。谁想这一拖竟拖延了多年,这次行程由自己作主,自然要一看大墓的真容了。

荀子虽是与孔孟相并列的先秦思想家,但人们远不像熟悉孔子那样熟悉他,但大家都知道青出于蓝这句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就是荀子在《劝学》中的名句。两千多年前,这位与孔孟相并列的先秦思想家经历过人生的几起几伏担任了兰陵县令后,最终终老于兰陵这个地方,他死后留传下来的著作丰富。与东夷人善待老幼的善良本性不同,荀子支持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贪欲恶劣的,必须通过教育及强有力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他的一生也是围绕这样的目标而活着的。人类的本性是善是恶,是民风民俗催生了不同的人性,还是人性催生了民风民俗,这和“是鸡生了蛋,还是蛋生了鸡”一样,虽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答案却令人难解。我们还是先看看荀子墓吧。

在荀子大墓门外,我们遇到了一位卖甘蔗的大哥,他那一口好听的沂蒙口音立刻让我想到了以前在路边喝羊肉汤时的情景,恍惚间我又闻到了冒着热气的羊肉香,还有那汤上面飘浮着的红色辣油与绿色的香菜叶。与卖羊肉汤的一样,那人卖甘蔗时也同样是不讲价,尽管是处于春节期间,但他与平时一样还是卖十五块钱一根,并且顾客可以随意挑选。甘蔗皮在他的手下纷纷扬扬地飘下,排队等着买甘蔗的人很多,但他还是认真地把削过皮的甘蔗截成了一个个很短的小段,以便于我们入口。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好心地劝我们不要进入陵园内,“园区内平时是不要钱的,花那些冤枉钱干吗?里面除了那个大土堆,还有两块清代的石碑算是老物,其它的石马石羊石石虎石猴都是新的,牌坊和房子也是新的,能有什么看头……”

听着他真诚的话语,看着他认真的神情,我们一时犹豫了。的确这里的荀子墓不像徐州发掘过的汉墓那样,游客可以进入墓室内直观地感受里面的情形。荀子墓没有发掘,既使打开了他的墓室,一个古代县令,封建社会里处于最基层的官员,他能有多少财产去陪葬,而且其人把毕生精力用在了著书立说、宏扬儒学和培养后人上,他的心思根本没有去想怎么贪钱。既使墓内有点值钱的东西,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还不够被战火与自然灾害毁坏的。既使没有战火与自然灾害,那些盗墓者又能放过它。它的存在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是思想上的。

好多景点都是让人看了会后悔,但不看更后悔,为了不在心中留下遗憾,我们还是进去了。再者,中华儒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在今天,除了历史上王朝的强制推行之外,难道就没有它符合人道而存下来的理由,到里面该能寻些蛛丝马迹出来吧。门票每张20元并不算贵,抛开这个因素不谈,就凭在寒冬中那些放弃了休息的安保人员,就凭那些在墓区里维持着整洁的保洁人员,我想这钱也该花。大过年的,谁不想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呢。

园区内的游人果然不多,更多的人在陵园外徘徊着。穿过金水桥,一条道路把园区分成了左右对称的两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块状元墙,左北大,右清华。历年来从这里考入北大清华学子的名字被分别刻写在两块状元墙上,名单上共有三百余人,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从这点称兰陵为文化之乡也毫不为过。中间院子的两侧同样是石墙,但比状元墙长了数倍,上面密密麻麻地刻写着荀子的文章,纪录着荀子思想文化的精髓,还有名人名家的点评。三十二篇文章把他的思想体系分为两大核心:一是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文化理念;二是法治、礼治、人治的政治主张。不可否认,荀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以及“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平政爱民理念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石墙上的文字看得我热血沸腾,把我的思绪也拉到了春秋时代,让我不禁感叹二千多年前的荀子竟能有这样超强的大脑,那时的他是怎样想出那些创造性的超前理念的。

总之,重建后的陵园内以文化为主题,仅展示了荀子在文化与教育方面的理念与功绩,避开了那些鸡生蛋类的纷争,这也是人们去芜存精的聪明之处。最后我们围绕着大墓环转了一周,园内果真像甘蔗大哥说的那样,除了两块难以辨出字迹的清代古碑,余外没有什么出奇的古物。但它却比任何景点又更有意义,它展示了春秋时期的那段历史,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类智慧,以及一颗为了天下苍生的悯怜之心。至此,我也明白了荀子墓能保存二千余年而不毁的原因,真正的丰碑是存留在人心的。

看到孩子们欢快地骑坐在那些石马石羊上,我想他们能懂前人的心情吗,他们将来能避开前人走过的弯路而青出于蓝吗。冬日苦短,春节的第一天很快过去。日暮而归,心情竟无端地沉重起来……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