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我们最古老最盛大的传统仪式,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回忆,穿越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过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感受,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期待与坚守。
小时候,过年是我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日子。那时候的我,如同无忧无虑的小鸟,在时光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世俗的烦恼,心中只有对过年的满心欢喜和无尽期待。当腊月的寒风开始在大街小巷中呼啸,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缕缕的年味时,我小小的心便开始雀跃起来,如同揣了一只欢腾的小鹿,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过年的序幕,往往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悄然拉开。在我们老家,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人们会举行简单而庄重的仪式,祭拜灶王爷。大人们会在灶台前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点上香烛,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年幼的我,总是好奇地站在一旁,睁大眼睛看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灶王爷的敬畏和好奇。在我小小的世界里,灶王爷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仙,他掌管着一家人的饮食和祸福,只要他在天上说好话,我们家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祭灶过后,过年的氛围便愈发浓烈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蒸馍成了头等大事。厨房里,弥漫着面粉的香气,大人们围坐在案板前,熟练地揉着面团,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馍馍便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有圆圆的、白白的普通馒头,那是我们平日里的主食;有小巧玲珑、造型可爱的团子,里面包着香甜的豆沙馅或者红枣馅,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还有那又大又圆、上面点缀着各种彩色花纹的大馍馍,那是用来孝敬老人的,寓意着对长辈的敬重和祝福;更有那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花花馍,它们像是一件件艺术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我总是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时不时地伸出小手,想要帮忙,却总是把面团弄得一团糟。大人们看着我笨拙的样子,总是笑着摇摇头,却又舍不得责备我。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馍馍被送进了蒸笼,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起了阵阵诱人的香气。当蒸笼被打开的那一刻,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围上前去,想要品尝那刚出锅的美味。
蒸完馍,接下来便是炸年货了。锅里倒满了金黄的油,随着温度的升高,油开始翻滚起来,发出“滋滋”的声响。大人们将准备好的丸子、鱼酥、鸡柳等食材一一放入锅中,瞬间,锅里便溅起了一朵朵油花,香气也随之飘散开来。我们这些小孩子围在锅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里的美食,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炸好的年货被捞出来,放在盘子里,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嘎吱作响,非常好吃。我们一边吃着,一边笑着,那欢乐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无比美好。
随着除夕的临近,年味愈发浓郁。家家户户都开始打扫卫生,将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门上的旧春联被揭下来,换上了崭新的春联。贴春联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大人们会小心翼翼地将春联抚平,对齐,然后用浆糊或者胶带将它们贴在门上。春联上的字,或苍劲有力,或清秀飘逸,每一副春联都蕴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贴完春联,家里顿时变得焕然一新,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除夕这一天,是过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一大早,厨房里便忙碌起来,大人们开始准备年夜饭。各种食材被一一摆上案板,经过大人们的巧手烹制,不一会儿,一道道美味佳肴便摆满了餐桌。在开饭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品尝饺子馅。大人们会将调好的饺子馅盛出一小碟,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尝一尝,看看味道是否合适。如果大家都说好吃,大人们就会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开始包饺子。饺子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象征着团圆和吉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温馨而又幸福。
夜幕降临,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举杯欢庆,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鱼,有寓意着吉祥如意的鸡,还有各种时令蔬菜和水果。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回忆着那些美好的瞬间。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时不时地跑到餐桌前,夹上一块自己喜欢的食物,然后又跑开了。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吃完年夜饭,便是守夜的时刻。大人们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则会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玩着各种游戏。守夜是一种传统习俗,据说可以驱走邪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越来越深,我们的眼皮也越来越沉,但为了能够守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还是强打着精神,坚持着。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沸腾了起来。窗外,烟花绽放,鞭炮齐鸣,整个夜空被照亮得如同白昼。我们兴奋地跑到院子里,看着那绚丽多彩的烟花,欢呼雀跃,心中充满了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期待。
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还未亮,村子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那一声声清脆的鞭炮声,仿佛是新年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我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后,便来到院子里放鞭炮。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硝烟味。放完鞭炮,我们便回到屋子里,准备吃饺子。饺子是大年初一早上的主食,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下好的饺子被盛在碗里,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在吃饺子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祭拜祖宗。大人们会在院子里摆上供桌,放上饺子、水果、糕点等供品,点上香烛,然后带领着我们向祖宗的牌位鞠躬行礼,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祭拜完祖宗,我们便开始挨家挨户地去拜年。村子里,到处都是穿着新衣服的人们,大家见面后,都会互相拜年,说着吉祥话。我们小孩子则会跟在大人的后面,去长辈家里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长辈们都会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给我们拿糖果、花生等零食吃。我们则会乖巧地向长辈们拜年,说一些“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祝福的话。长辈们听了,都会笑得合不拢嘴,然后从口袋里掏出红包递给我们。拿到红包的那一刻,我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拜年过后,便是走亲戚的日子。我们会带上精心准备的礼品,去拜访亲戚朋友。每到一户亲戚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琐事和喜怒哀乐。孩子们则会在一起玩耍,追逐打闹,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走亲戚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增进亲情和友情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的温暖,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破五这一天,也是过年中的一个重要日子。在我们老家,有“破五不出门”的说法,人们会在家里打扫卫生,放鞭炮,寓意着破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过了破五,年的氛围便逐渐淡了下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了欢乐和喜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悄然而至。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满。晚上,村子里还会举行闹花灯的活动。大街小巷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有兔子灯、荷花灯、龙灯等,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花灯,在人群中穿梭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人们则会在一旁欣赏着花灯,感受着节日的欢乐氛围。整个村子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元宵节过后,年的脚步渐渐远去,但人们对年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我们老家的过年,一直到二月二,这才算真正过完了年。在这一天,老人们会吃大馍,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平安顺遂。过了二月二,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而是步入了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意义和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时候对过年的那种单纯的期盼和喜悦,如今已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过年,对于中年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压力。为了让家人能够过一个温馨、祥和的年,我们需要操办各种年货,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走亲访友,招待客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但为了家人的幸福和快乐,我们依然会全力以赴。
然而,在忙碌的同时,我也发现,如今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正逐渐被人们遗忘。比如,现在很多人不再自己蒸馍、炸年货,而是选择去超市购买现成的食品;贴春联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讲究,很多人只是随意地将春联贴在门上;除夕夜,人们更多的是沉浸在手机和网络的世界里,而忽略了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变化,让我感到有些失落和无奈。
但是,我也深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过年的形式和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在逐渐消失,但过年所蕴含的亲情、友情和团圆的意义却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过年始终是我们心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回忆。它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是我们表达对亲人、朋友祝福和关爱的时刻,是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
过年,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今的我,对过年既没有多少期待,也没有多少失望,总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既然生命是一种体验,那么我们就把过年这种旅程安排得既轻松愉快,又充满传统气息。该的丢弃的就丢弃吧,该坚守的我们继续坚守。说实在话,对于我来说,如今的过年,就是缅怀祖先和亲人,善待亲戚和朋友,关爱和呵护晚辈健康生活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