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的春节,很温暖((散文)

沈念风 2月前 147

正月初五车子驶出小河收费站,我们迎亲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安康的春节温暖湿润,一片雪花都没飘。要知道,三百多公里之外家乡渭北旱塬上,此刻田野里还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老话说干冬湿年。腊月二十六七的一场大雪,瑞雪兆丰年,但我们家上上下下担心正月里又下雪,侄儿赵兆初六结婚,媳妇程兰娘家远在旬阳市桐木镇石板沟村,距离我们三百多公里,进村的路九曲十八弯。天公作美,今天暖阳和煦。

十二点整,当我们准点来到侄媳妇娘家门口时,温暖扑面而来。刚下车,只见一大群亲戚朋友围着篝火欢声笑语,劈好的硬柴,正腾起橘黄的火焰。主人纷纷上前,握手寒暄,递烟送茶。特别是招呼客人的小哥才十八九岁,左手拿一摞水杯,右手提着水壶,动作娴熟,一杯杯热茶随即递上来。陕南富硒茶中外闻名,抿一口,茶的清香在舌尖萦绕。一口热茶,顿时消解了长途奔波的劳累。程兰见到了我们,笑成了一朵花。

相比于关中过事一条龙的服务队,这儿的喜事还保留着我们童年吃席时温暖的记忆。楼房间横插着一根根竹竿,彩条布搭的篷席,篷间一溜摆着六张桌子,桌前火盆里木炭散发着暖意。乡间厨师大展身手,鼓风机轰隆隆,灶下炉火通红,蒸笼上热气袅袅,香味扑鼻。端盘的知客们穿着川陕渝交界处男人的标配战袍——红色格子长罩衫,喜气洋洋地将热菜冷碟一一端上。程兰介绍,当地红白喜事都是村里人义务帮忙,有事互相帮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上》里提倡的古老乡情,依旧在这里保持着。

菜肴丰盛,风味十足。魔芋粉带光滑味美,坩埚山珍滋味鲜美,最好喝的当然旬阳的酒了。喜事用酒是当地自酿的甜杆酒,热好了用小铝壶斟上,讲究喝双杯。我喝了几杯,热热的,甜甜的,热酒下肚后脑袋晕晕的,很舒服。

陪我们吃席的是程兰的小爸和表哥。她小爸说,腊月他最多一天杀了六头猪,在他们本地过年一家杀两三头猪很正常,都是留作自家吃,同行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真豪奢啊,老财主呀。他热情地劝酒布菜,端盘的男人,参加婚宴的女人,都笑盈盈地问候他:“你喝好了吗?”他外甥真诚地一次次劝酒:“舅舅,喝什么茶呀?喝酒,满上!”一心要撂倒他亲舅舅,这“坑”舅舅的外甥。我心里揣测程兰小爸是爱热闹的人,人缘特好的人。果不其然,他介绍自家兄弟姐妹六个,他与大侄儿、外甥们年龄接近,和晚辈爱玩爱闹,关系最亲。让我想起了我的三舅舅,就是我妈嘴里的“娃头”,领着十几个侄儿过年的时候玩起来没大没小。无论天南海北,温暖的亲情都是一样的。程兰表哥在西安工作,待人礼数周到,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在大场面历练过的。

宴席结束时,大厨手捧着两个筛子大的锅巴,乐呵呵走来。大锅柴火,焦香醇厚,这锅巴太抢手了,坐席的人各掰了一块。当地人最地道的吃法是,锅巴里卷了豆豉,腮帮子鼓鼓的,使劲地嚼啊嚼,那才叫津津有味。像极了我们吃玉米粥锅底倒了辣子醋水的筋筋,吃打了搅团的锅底,太过瘾了!家的味道,粮食最本真的味道,永远是所有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们的程兰,娇小可人,穿着一件红棉袄,白色的毛领,越发衬托的小脸粉嘟嘟。妈妈生病了,爸爸远在福建打工,程兰大半年没有上班,陪母亲住院治疗,照顾母亲的吃喝拉撒睡。闺房布置,各色嫁妆,大多出自她的手。有事需要沟通了,悄悄走到我弟弟身边,轻轻地说:“小爸,有件事和您说一下……”当她看见自己的新郎时,羞涩地莞尔一笑,爱如春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句诗给程兰用上,太贴切了。

十里路上风俗不同,迎亲队伍的人看见新娘明天带的礼品中竟然有米面油时,颇不以为意。程兰却说:“结婚过日子,不就是柴米油盐吗?”我的乖乖,小小年纪,有这般见识,我们赵家有福气,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儿,实在幸运。

因为路途遥远,因为讲究双日子出行,新娘子的妹妹们、闺蜜们、嫂子们,在晚上八点就开始闹新郎。她们设计了十来个小游戏,一会儿让新郎官套上大花裤衩子头缠彩带唱歌,一会儿让接亲的小兄弟穿上粉红纱裙跳四小天鹅舞蹈,一会儿又是亲自品味她们亲手特制的酸甜苦辣咸的饮料……笑声如浪,差点掀翻了房顶。我们在客厅坐着,也被那浓浓的喜庆感染着。新郎的红包撒了一把又一把,还被一群小屁孩围得团团转,七嘴八舌地喊:“姨夫,祝你新婚快乐,早生贵子,给我红包!”他们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了新人,尽管红包里只有一两块钱,他们都乐滋滋的,沾了喜气嘛。真是文明接亲,比起许多地方红包五十百元起步,动辄就是上千,没有一箱中华烟出不了村子,这儿的人太厚道了。

我自始至终看不见侄儿的眼睛,那家伙要迎娶心上人了,眼睛笑得始终眯成了一条缝。“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亲眼见证孩子们成家,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陪我们聊天的程兰小舅,温文尔雅,他是一名医生。因是同龄人,都是中专毕业,我们谈工作,谈职称,谈文学……没想到,隔山隔水,我来接亲,还遇知音。

春节的旬阳,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温润的气候,温暖的火盆,暖身的热茶,温热的甜杆酒,还有一群群暖心的人。

子夜的钟声响过,初六到来,新娘告别娘家,接亲的队伍出发了,向着幸福出发。这天立春,我们一起向着春天出发,向着春暖花开出发。星光洒满夜空,我眼前不断浮现的是下午散步时,石板沟村结满褐色籽实的棕榈树,嫩绿的大白菜,乌绿的毛竹,盆里金黄的橘子……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