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串十二门亲(散文)

林逾静 2月前 205

初二午饭后,大姐和二姐便与妻子商量初三串亲计划。初三回娘家是计划核心,由于我家亲戚较多,今年还是打算实施“慰问式”串亲,我戏称它“蜻蜓点水式”串亲。装满一车礼物,到亲戚家一站便走。其优点,效率高,在有限的假期时间内,所有亲戚都能顾及到。其缺点,太过形式化,虽人到了,礼到了,但总感觉有些敷衍。

计划如下。初三一早,我先与小妹去邻村大舅、二舅、三舅家,四舅因移居县城,没办法一起,只能推后。串完我家亲戚,再和妻子去她三舅、四舅家(大舅去世,二舅因特殊原因不走动),中午赶在岳母家吃饭。岳母身体不是太好,岳父对做饭又不专业,为不让老人家太过劳累,我与妻子要做午餐宴席的主厨和副厨。由于小姨去世,姨夫来做客,我们便让其把礼物带走,能省一些时间。下午收拾完宴席残局,便去妻子的三姑、四姑、二姑、大姑家。大姑、二姑和二姐家住一个小区,晚上选在二姐家吃饭。算下来,初三一天需要串十二门亲戚。

下午送走客人,我与妻子便开始往车上装礼物。由于亲戚较多,每年我们都在年前把礼物选好并列出清单。同时和大姐二姐礼物岔开,以免重复。平时感觉后备箱挺大,此时却明显不够用。为省空间,所有奶制品全部集中在大包装箱里,酒类也是如此,现走现装。火腿肠、油类、蛋类及不耐压礼品,全部置于礼物顶端或车厢座位上。看着被塞得满满的后备箱,我和妻子开玩笑:“你看我们跟做慈善似的,恐怕现在所有车子的后备箱里都跟咱家一样,这个时候小偷要是光顾,仅搜刮一个村子就能让他暴富。”

初三早上,还没吃完早饭,小妹就到了。我拿上三组礼物,坐上小妹的车,来到大舅家。大舅起身迎接,此时此景,仿佛是在重播去年的场景。自打姥姥和姥爷去世后,我从没在这里吃过饭,确切地说,自打结婚后,大年初三我便没在这里吃过饭。现在想来挺怀念以前,每年初三,来姥姥家做客是最重要的事。由于我几位舅妈都是外地人,通常这天她们不走娘家,会在家里给姥姥帮忙,接待客人。姥姥和姥爷的外甥外甥女,也会选这天来看望,每次都得坐好几桌。男人们推杯问盏,女人们侃天说地,孩子们吵吵闹闹,小院里弥漫着新年的快乐气氛。

和大舅短暂交流后,便告知他要去二舅家。大舅也不过多挽留,便与我们一道去二舅家。走在姥姥的小院里,院子在新年气氛里显得异常冷清。老枣树的叶子已经掉光,院子里姥爷生前种的花花草草早已衰败,姥姥那曾经香味四溢的厨房,此时大门敞开,里面却是冷锅冷灶凄凉无比。看着曾经温馨的小院,看着处处透着凄凉,我不敢过久停留,怕触景生情。来到二舅家,二舅同样起身迎接,舅妈更是着急忙慌地端瓜子端花糖,仿佛去年初三就在昨天。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自然,与我计划里的情节丝毫不差。二舅家的小院,是后来翻盖的,之前这处老院子,藏着我许多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我和二舅的二儿子轮哥年龄相差一两岁,他比大舅家二表哥大方,有求必应,所以我和他比较玩的来。二舅在小时候,被姥爷过继给了院里的一位族亲,由于在一个胡同里,所以大家和二舅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我与二舅说话的空,舅妈不停地向小妹口袋里装糖,还和小时候一样。稍坐片刻,我们便起身去三舅家,这次二舅和大舅一起陪同。三舅家铁将军把门,我们只好把礼物放在门口,并交代大舅和二舅告诉他来取。二舅给三舅打了电话,刚出胡同口,三舅便从东边风风火火地朝我们走来。在大街上和他说了几句话,我与小妹便与他们告辞。

小妹需要走婆家的亲戚,便离开了。此时大姐打来电话,说去三舅四舅家集合。驱车近四十里,来到三舅四舅小区,与大姐和二姐汇合后,提上礼物先来到四舅家。刚进楼道,便碰到了四舅,他和往常一样话不多,把我们邀请到楼上。四舅妈边笑着边操持着四川口音“今天都在这里吃嘛,哪能不在这里吃饭?吃完饭再去你妈那里,我都准备好了。”我们对热情的四舅妈解释着,最后她也不好强留。四舅和四舅妈人挺实在,每次绝不是虚留,而是真心真意。自打我与妻子订婚后,在四舅家吃过很多次饭,四舅妈的手艺很棒,以川味为主。尤其是川味辣子鸡,在亲戚间被大为赞赏,更是征服了我岳父的胃,每次来必点菜肴之一。

从四舅家出来,要去另一个楼上看三舅。三舅的话比较多,三舅妈也是四川人,穿衣打扮比四舅妈体面,说话也比四舅妈圆滑很多。我们也曾在这里吃过几次饭,但不知什么原因,还是感觉在四舅家吃得更踏实一些。或许知道我们不在这里吃饭的原因,三舅妈也没过多挽留。随后便坐我们的车一块去岳母家。

到岳母家后,我与妻子便扎身厨房。小小的厨房里,大锅头下灶火熊熊燃烧,煤气灶双灶齐头并进。在犹如瑶池仙境的厨房里忙了一中午,三桌美味的菜肴被亲戚一扫而光。岳母在一旁,一直不好意思地说“唉,这本该是我的事,让你们受累了。”我笑她说道“您看您说的,这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嘛!养儿就是为防老嘛。”岳父更是看我炒完菜,连忙给我拿座位,拿筷子,拿茶杯,倒让我这个女婿有点受宠若惊。

酒足饭饱后,趁的人多,我便提议帮岳母把宴席残局收拾出来,以免她老人家太过劳累。妻子开玩笑说我“虽然没干多少活,但好都被你一个人落了。”岳母连忙替我打圆场“人家冬阳都忙了一中午了,怎么好意思再让人家刷碗”引得亲戚们哄堂大笑。

收拾完,我们便开始下午串亲计划。去三姑家,我陪岳父在车上说话,没能和妻子她们一起进去算作小遗憾吧!结婚至今,三姑父每年都留我们吃饭,我们都推说明年吧!一直推到现在,一次没在这里吃过饭,说起来也挺对不住三姑父的。他与三姑人很实在,都是老实憨厚的庄稼人,没有什么花言巧语,只是不停地生拉硬拽,但耐不住我们理由太多,也只好松手作罢。今年在四姑家,我也只站了两三分钟,四姑父和四姑也是憨厚的庄稼人,每次知道我们来都会提前准备菜肴,有时候拗不过他们也偶尔吃一顿。告别他们后,我们一行人便驱车向大姑家走去。到小区里,妻子和二姐、大姐提议让我和二姐夫去二姐家里陪岳父岳母,大姑二姑家由她们去。在大姑家吃饭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自从拆迁后,就没吃过。二姑家回迁搬进小区,偶尔吃过几次,近几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虽然话说得亲热,但感情上有些冷淡,便每次喝杯茶就算应付过去。

最后一行人全部集合在了二姐家。在自家姐姐家比较随便一些,打牌、吃喝、拉呱,玩得不亦乐乎。现在串门走亲,都有计划,不像以前走到谁家便在谁家吃饭。现在走亲,在谁家吃饭都是计划好的,连饭都不随便吃了。

就这样,初三一天,我串了十二家亲戚。每家逗留时间不一,长则一两个小时,短则几分钟,更甚者由妻子代走。每家大都把礼物送到,再背稿子似的说几句客套话,便转身告辞。当下“慰问式”“蜻蜓点水式”串亲方式,越来越盛行。或许是工作原因迫不得已,或许是如人常说“亲情味越来越淡了”,过年串亲,竟在年轻人心里成为一种“负担”。当下还有个奇怪现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走动越来越形式化,倒是无血缘关系的朋友间,同学间,反而更隆重一些。或许同龄人之间的话题较多一些,而和老辈亲戚只是在维系那份已定的血缘之亲。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