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野猫(散文)

白逸遥 2月前 117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正月初七,老家彭泽县恰似从沉睡中悠然苏醒的古老巨人,在晨曦与夜色交织的温柔怀抱里,被那欢快激昂、好似要冲破云霄的锣鼓声唤醒,迎来了独属于它的别具一格的“赶野猫”民俗活动。对我而言,这活动绝非只是一场简单的传统民俗展示,它更像是一条坚韧无比的精神纽带,从我的童年一路蜿蜒至成年,紧紧缠绕着我的悠悠岁月,承载着我儿时无尽的欢乐、懵懂又纯真的憧憬,以及成年后如陈酿般愈发深沉的眷恋与牵挂。

小时候,新年的钟声刚一敲响,我便迫不及待地掰着手指头,满心满眼都是对正月初七的热切期许。在我那充满童真幻想的世界里,正月初七是一年中最富趣味的节日,仿佛是一场专属于我们的梦幻狂欢派对。每个夜晚,我都怀揣着对初七的无限遐想甜甜入睡,梦里尽是热闹非凡、欢腾喜庆的场景,还有自己穿上五彩斑斓的服饰、威风凛凛地挥舞着钢叉的神气模样,嘴角都不自觉地上扬。

初七的傍晚,天空像是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打翻了颜料盘,绚丽的晚霞肆意地晕染开来,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薄纱,美得如同童话世界。我和小伙伴们早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一个个像即将奔赴战场、英勇无畏的小战士,早早地就来到了晒谷场。村里的长辈们宛如神秘莫测的魔法师,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温和与慈祥,缓缓走来,开始为我们精心准备行头。他们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捧出珍藏已久的鲜艳长巾,那长巾仿佛被岁月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在长辈们布满老茧却依旧灵活的手中轻柔地舞动、翻飞,缓缓地缠上我们的头顶,那一刻,仿佛先辈们的祝福与期望也顺着这长巾传递到了我们身上。接着,长辈们又帮我们穿上色彩绚烂夺目、绣满各种精美图案的“五猖服”。在晚霞那微弱而柔和的光芒轻抚下,衣服上的图案宛如古老神秘的符号,散发着庄重而又神秘的气息,似乎在悠悠诉说着被岁月尘封已久的动人故事。最后,长辈们拿起特制的颜料,像技艺精湛的艺术家精心雕琢稀世珍宝一般,专注而细心地在我们脸上涂抹红、白、黑三色颜料。当我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钢叉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瞬间摇身一变,成了威风凛凛、无所不能、能降妖除魔的“五猖兵马”,即将踏上守护家园的伟大征程。

整个村子彻底沉浸在了欢乐的海洋之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美妙动听、扣人心弦的乐章。孩子们像欢快活泼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嬉笑打闹个不停,那清脆的笑声在村子上空回荡;大人们在一旁忙碌地穿梭着,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那笑容恰似春日里肆意盛开的繁花,温暖而又灿烂,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和新年特有的喜庆气息,这独特的味道仿佛是一种迷人至极的香水,让人深深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突然,激昂的锣鼓声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骤然响起,瞬间点燃了整个村庄的热情,每个人的心跳都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欢快的节奏加速跳动,血液也跟着沸腾起来。

我们排着整齐有序的队伍,宛如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在锣鼓声和鞭炮声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每到一户人家,我们都会齐声高呼:“赶野猫,保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冲破天际,手中的钢叉挥舞得呼呼作响,闪烁着冷冽逼人的光芒,仿佛要将所有的邪祟和灾祸都驱赶得无影无踪,让幸福与安宁永远驻扎在这片土地上。有一次,我用力过猛,身体瞬间失去平衡,差点摔倒在地,就在这千钧一发、命悬一线之际,身旁的小伙伴眼疾手快,像一道敏捷无比的闪电,“嗖”地一下伸出手,稳稳地扶住了我。我们相视一笑,那笑容里饱含着纯真无邪的默契与信任,仿佛在那一刻,我们的灵魂都紧紧地交融在了一起。那一刻,我真切又深刻地感受到了伙伴间深厚无比的情谊,也明白了传承这份文化需要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就像紧密咬合、协同运作的齿轮,共同推动着传统文化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歇。

村民们都热情洋溢地迎接我们,其中有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地从屋里走出来,她的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温和,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深深皱纹,此刻都化作了温柔似水的笑意。她手里拿着一包糖果,非要塞到我的口袋里,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孩子,多吃点,保平安!”那关切的眼神和温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最温暖、最耀眼的暖阳,直直地照进我的心房,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间,成为我记忆深处最温暖、最柔软的角落,每当想起,心里便涌起一股暖流。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对“赶野猫”这一传统习俗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这一习俗已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数百年之久。过去,人们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疾病也时常如恶魔般侵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苦难中苦苦挣扎、顽强求生。先辈们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凭借着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和坚定如磐石的信念,创造了“赶野猫”活动。他们深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驱赶邪祟,保佑村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每到正月初七,村里的青壮年男子便会组成“五猖兵马”,手持钢叉,如英勇无畏的卫士,走街串巷,驱赶象征灾祸和疾病的“野猫”。孩子们则跟在后面,像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小跟班,呐喊助威,尽情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先辈们智慧和勇气的传承,它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们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先辈们的坚韧与希望。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对“赶野猫”的热爱,又何尝不是源于对家乡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那是深入骨髓、无法割舍的情感。

在参与“赶野猫”活动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同样热爱传统文化的小伙伴阿强,我们像一对亲密无间、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排练、一起走街串巷,共同感受着“赶野猫”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担当,也更加坚定了我传承这一习俗的决心。我们一起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练习口号,一起在寒风凛冽的冬日制作道具,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成为了我少年时光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回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我的记忆长河中闪耀。

有一年,村里来了几个外乡人,对“赶野猫”活动十分好奇,他们不仅全程目不转睛地观看,还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他们惊叹于活动的热闹与神秘,跟着我们一起呼喊口号、挥舞钢叉。那一次,“赶野猫”的队伍格外壮大,整个村子都被欢乐的氛围笼罩,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活动结束后,他们拉着我们问了好多关于这个习俗的问题,我们像小老师一样,自豪满满地向他们讲述着先辈们的故事,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竟然可以跨越地域的界限,吸引着不同地方的人,它就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将人们的心紧紧地吸引在一起。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转眼间我已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我时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家乡的“赶野猫”。那热闹非凡的场景、欢快激昂的锣鼓声、村民们温暖亲切的笑容,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成为我心中最珍贵、最难以忘怀的回忆。每年正月初七,无论我身处何方,都会通过视频电话,观看家乡“赶野猫”的直播。看着屏幕里熟悉的场景,听着那熟悉的锣鼓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那个充满欢乐和温暖的村庄,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瞬间消散。家乡的微信群也成了我寄托思念的港湾,每到正月初七前后,群里就热闹非凡。有人分享新购置的钢叉,那钢叉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有人展示精心制作的“五猖服”,那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让人眼前一亮;还有人回忆曾经参与活动的趣事,那些充满欢笑和温暖的故事,让我眼眶不禁湿润,心中满是感动。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从未改变,我们就像一群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那根与家乡相连的线永远不会断,因为家乡是我们永远的根,传统文化是我们灵魂的归宿,是我们心灵永远的栖息地。

在单位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我总会满怀深情地向同事们讲述家乡“赶野猫”的故事。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好奇与惊叹,我心中既自豪又有些失落。自豪的是家乡文化得到了关注,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外界的目光中闪耀;失落的是这样珍贵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如同在风雨中摇曳的烛光,随时可能熄灭。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如潮水般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许多传统习俗正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仿佛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可“赶野猫”却在彭泽县的各个村庄顽强地延续着,这背后是家乡人民对传统文化炽热的热爱和执着的坚守。他们像一群勇敢无畏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行动,让这古老的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赶野猫”的报道,提到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赶野猫”活动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看到这篇报道,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仿佛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深知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那将是我们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损失。

如今,我也已经成为一名忙碌的“老职工”。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我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如同陈酿的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我深知,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传统文化都是我心灵的归宿,是我永远的精神支柱,像一座温暖的港湾,随时为我遮风挡雨,给予我力量。为了更好地传承“赶野猫”这一传统习俗,我基本上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回到家乡,亲自参与到“赶野猫”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中。和村里的长辈们一起,商讨如何改进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我们决定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让“赶野猫”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为“五猖兵马”编排了一套新的舞蹈动作,那动作如同灵动的音符,让整个活动更加富有节奏感和观赏性。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对“赶野猫”活动进行全程直播,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感受到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跨越时空的限制,将这份文化的火种传递得更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都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为家乡“赶野猫”习俗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一古老的习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力,家乡的“赶野猫”习俗一定能够代代相传,彭泽县的传统文化也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因为,这不仅是家乡的记忆,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灵魂深处永远的栖息地,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和传承。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