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如期而至。过年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传统文化底蕴,每家每户往往都要忙碌。但是,在城市过春节还是觉得清闲、安静一些,没有老家县城那么繁忙与热闹。在老家过年,除夕要忙碌一桌好菜,大年初一忙忙碌碌串门拜年,上亲戚、朋友家拜年要忙上好几天,呆在家里还得接待上门拜年的客人。
在广州过年,大年初一去城隍庙拜隍爷是我的“必修课”,这不仅是受佛道信徒妻子传染的结果,还算是入乡随俗吧。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根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国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立的芜湖城隍庙,这是目前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城隍庙。到了唐朝,城市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城隍信仰更加普及,各个城镇纷纷建庙供奉城隍神。城隍庙不仅是祭祀城隍神的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当物资富裕了,衣食无忧了,人们就会寻求精神支柱。民间又说:穷人拜神,富人算命。这也是求得心理安慰的表现。烧香是每个地方都会有的,特别是旅游旺季,经济发达的地方,各大寺庙拜佛烧香尤为旺盛。但是,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说话就是“穷人烧香越穷,富人算命越富”,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烧香拜佛皆是件好事,是个人的一种信仰。这个说话也不是所有的穷人都烧香,只是富人几乎都是信风水算命的。
隍神是城隍庙的主要供奉对象,被视为该城辖区内的守护神,不仅负有守御城池的职责,而且掌握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间事务,俗话说隍爷是管城镇户口的官。城隍庙还常设有其他神灵的神像,如关圣帝君、文昌帝君、月老、财神等,满足了信众不同的求拜需求。
二
早饭后,携同妻子从燕塘地铁站搭三号线,然后在体育西站转一号线,在农讲所站下车,走出地铁站就是中山四路。广州市称为羊城、花城,花草树木繁多,榕树高大,枝盛叶茂,树枝、线杆、柱子上都挂着红色灯笼。张灯结彩,红绿相映,街道干净,车流有序,游人喜笑,处处洋溢着和谐、繁荣、富裕、喜庆的春节新的景象。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微风拂面,是步行逛街的最好时机。
从地铁口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城隍庙。城隍庙前有一块空地,人群可以在这里作短暂休息,或等等一同来的家人。城隍庙庙前人渐渐增多,因为隔壁还有一座“南越王宫博物馆”,上香拜神完后,可凭身份证进馆参观。
踏进庙,排队领香,每人免费领一柱香,一柱三根,点燃香后,有工作人员指引,从左侧到中堂再到右侧,一一叩拜或跪拜,功德钱随自愿,拜完后从右侧出门,又在院内两侧走廊再拜神马神虎等,庙内除城隍爷外,还立有财神、月老、文昌等神君。庙内烧香拜神的人虽然较多,大家还是静默有序地虔诚叩拜。有的香客带上供品、香油祀奉,也有少数信徒占个卦、点个灯、记个名求得心里的愿望。
广州城隍庙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衔48号,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据介绍:昔日庙规模宏大,分前后座,现仅存大殿和拜亭,为清代修建,整体坐北朝南,总面积约25米,总进深约29米,占地约672平方米,拜亭为绿琉璃瓦歇山顶,采用抬梁式结构,以如意纹驼峰半拱式承接,雕工比较精细。
广州城隍庙创建时期历史悠久,宋朝有清楚的文字记载,后又叫都城隍庙。城隍庙历经多个朝代,随着朝代的变迁,从开始建成,经过修、拆、重修重建才保留现存的样貌。据传唐贞元年间,一天一个叫崔炜的书生进入南越国第一位皇帝赵佗的墓地,忽然遇到一个叫羊城使者的神仙也从墓地出来,他很害怕,赶紧去城隍庙烧香拜神求平安。可是,在庙里他惊讶地发现,城隍爷与他在墓里见到的羊城使者是同一个人。于是用三牲敬拜,同时把城隍庙扩建了。到了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下令,将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管辖岭南的都城隍庙,而在民国时期又称为广东都城隍庙。
三
广州城隍庙现存规模虽然不是很高大、雄壮、宽敞,但门口两侧与柱子上的对联较多,由于善男信女们人头攒动,不方便一一拍录下来,抽着人疏空隙还是抄下几副,供读者们欣赏。1、恒古忠灵赫赫神威掌万民祸福,千秋正气昭昭史册判阴阳是非。城隍爷被视为地府的地方官,其权力和管辖范围相当于人间的市长或县令,这副对联应该是说恒古正气的城隍爷,掌管民间祸福,判断阳间冥界的是非,说明城隍爷的权力与平民生死、穷富、灾祸、幸福息息相关。2、神本正清法眼厌看惺惺作态奢燃香独,子非恶俗禅心喜舍默默含情尽泯恩仇。这副对联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烧香拜神是一种信仰,寺庙立神都是让人来供奉的,求神拜佛的愿望不同,其结果得到的心里宽慰各不一样,心境追求安逸,作为神庙应该有所容纳,不可笑尽人间可笑之人吧。3、明明白白天,是是非非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头顶三尺有神灵,天是明白的,人间是有是非的。4、善所必记过所必录自聪明正直以无私,民赖以安物赖以阜固感应灾祥而不爽。城隍爷权力大,辖区内各人作下的善恶都会被记录下来,人们追求的是平安,丰衣足食,远离灾祸,平安与衣食丰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神随业缘而来,业缘是从人所作所为而来。
四
城隍爷与土地爷属道教的供奉,供奉的食物有素有荤。在传统习俗中,城隍爷与土地爷的供奉方式有所不同,城隍被认为有能力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法力很大,因此供品较为丰盛,有鸡鸭鱼肉,甚至酒品。而土地则因其喜欢清静,神力较小,供品较为简单,以豆腐、豆芽为主。从供奉中也可以看出人性的弱点,无论对神对人都存在世俗的眼光。
从小在长辈们的口中就得知有城隍庙与土地庙,因为城隍爷管城镇,土地爷管农村,与百姓生活相关,小时候在村子角落曾见过土地庙的残垣。在过去,谁家走丢了牛或猪,都会去拜土地庙,问问土地爷在哪里走失的,怎么可寻回来,甚至丢失一只鸡或鸭也会去问问。
很多年前,听人讲过城隍爷一个故事。一天城隍爷忙完了事,坐在神位看着一群群香客退去,他想,如果有求必应,做官的做官,发大财的发大财,人们生活很富裕,就没人愿意去做苦工了,如果没人做苦工了,当自己的女儿出嫁没人抬轿子怎么办?他走下神位,在大殿下来回走来走去,思索了许久,便下定了决心,不该有求必应,要有个穷富差别,高低之分。所以,到如今人类也无法改变穷富差别的问题。故事归故事,但事实就是这个理,社会不分工,不然社会就很难打理了。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城隍爷的故事,有许多俗语和歇后语也与城隍爷有关,如:土地爷跟城隍爷打架神鬼不安;土地爷打城隍管得宽;土地喊城隍神乎其神;水鬼找城隍恶人先告状;雷公劈城隍以上压下;城隍爷扑蝴蝶慌了神……
烧香进供,求神拜佛,信则有不信则无。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城隍庙,是历史的遗存。如今,人们在节日还要朝拜,不一定有求必应,但有一份心理寄托,但愿日子平安遂顺。其实,多少城隍庙都不如一个好的时代,欣逢盛世,人活着有奔头,城隍庙只能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生活的神祇,那就是敬畏日子,希望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所以,我考察过,古书记载的盛大的朝拜城隍庙的壮观已经不多见了,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只有借助时代的力量,加上个人的努力,才能改变生活,有一个安定的人生。
城隍庙,作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观光的去处。它表达的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如今,只能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了。
2025年2月1日写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