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年味与岁月(散文)

萧云鹤 2月前 158

记忆中,春节总是被一层温暖而喜庆的光晕所笼罩,而春联,无疑是这光晕中最鲜亮的一抹色彩。它们宛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挚友,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浓郁的年味,承载着无数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

从记事起,每至春节前半个月,整个村子便被一种忙碌而欢快的氛围所萦绕,写春联的序幕悄然拉开。村子里那位年过半百,我叫伯的公认的“书法家”,在自家院子里郑重地支起一张桌子,犹如开启一场神圣的仪式。买来的厚厚一沓红纸,在春阳下闪耀着喜庆的光泽,那是新年即将到来的预告。“书法家”气定神闲地端坐桌前,修长的手指轻轻捻起毛笔,缓缓探入墨汁之中,那墨汁恰似一泓深邃的幽潭,瞬间将毛笔尖晕染得乌黑发亮。紧接着,在众人满怀期待的目光簇拥下,他的笔锋如灵动的游龙,在红纸上肆意游走、翩跹起舞。一时间,赞叹声、欢笑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那时的我们,不过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小学生,望着那一幅幅逐渐成形的春联,虽对其中蕴含的深意一知半解,可仅仅是捕捉到长辈们脸上那如春日暖阳般灿烂的笑容,便能真切感受到春联对于过年而言,就如同阳光之于万物,是那般不可或缺。

目睹那些拿到写好春联的人,眼中满是对“书法家”如追星般的崇拜与感激,我们小小的内心深处,也悄然种下了一颗憧憬的种子,盼望着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书法家”,被大家众星捧月般围绕、赞叹。于是,此后的日子里,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雀儿,天天叽叽喳喳地跑去凑热闹。有时,“书法家”裁纸,我们就静静地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一张张红纸在他手中变成大小合适的春联纸张;有时,“书法家”挥毫泼墨,我们便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帮忙压平纸张,眼睛紧紧盯着笔尖在纸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迹;当一副春联写好后,我们会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院子一侧的空地上晾干,仿佛在呵护着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对我们来说却充满了乐趣,就像一场新奇的游戏。而得到大人们的表扬后,我们心里更是美滋滋的,干劲十足,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的中午,才恋恋不舍又满心欢喜地跑回家中。

写春联的热闹余韵尚未散去,贴春联这一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便接踵而至。在乡村,贴春联可是有着严苛的时间讲究,必须在大年三十下午三点之前圆满完成,仿佛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错过便会留下遗憾。在我家,贴春联的重任通常由大哥承担,而我则心甘情愿地给他打下手。我会将中午吃搅团时留在碗里的搅团当作浆糊,用手指头小心翼翼地将其均匀地抹在春联背面。大哥则稳稳地端来梯子,身手敏捷地攀在上面,一边微微侧身,仔细比画着春联的位置,一边转过头来,大声询问我是否端正,那专注的神情,宛如一位严谨的工匠在雕琢一件传世珍宝。确认无误后,他才会一丝不苟地将春联贴好。我家有头门、正门和厦门三扇门,对应着三副不同内容的春联。每贴好一副,我们都会退后几步,仔细端详一番,心中满是成就感。当三副春联都贴好后,仿佛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大功告成的喜悦洋溢在我们脸上。

看看时间还早,精力充沛的我们几个小伙伴又像被磁石吸引一般,迅速聚集在一起,开启新一轮的欢乐时光。若是偶遇有叔叔伯伯正为贴春联而忙碌,我们一个个都表现得极为积极。有人主动承担起抹浆糊的工作,有人则认真地帮忙看春联是否贴得端正,那股子热情,就好像是在给自己家干活一样。直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贴好了春联,我们才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世界里,尽情玩耍,直到华灯初上,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

小时候的我们,对春联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不过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自然也就不太放在心上。在我们纯真的眼眸里,那红得如同天边绚丽晚霞般的纸张,配上用或飘逸或刚劲字体写成的文字,只要端端正正地贴在门框上,便如同为家披上了一件华丽的节日盛装,满是喜庆,满是过年的热闹与欢腾。

然而,时光这位神奇的魔法师,悄然改变着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开始对春联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不再满足于随意选取内容,而是在书中仔细寻觅,力求找到最贴合自家情况、最能表达自家心愿的语句。这还远远不够,大年初一,当整个村子都被春联装点得焕然一新,我就会特意在村子街道上散步,挨家挨户欣赏每一副春联,仔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感受其中蕴含地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在心中默默评判着谁家的春联内容更贴近现实,更具有时代的蓬勃气息。

后来,在学校的知识殿堂里,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律诗中的对仗和韵律,尤其是老师对春联的写法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讲解和分析,我才深刻地认识到,一副好的春联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写成。它不仅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称,更关键的是要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则,实际上蕴含着汉语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从那以后,欣赏春联于我而言,已然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宛如在传统文化的星辰大海中自在遨游。凡过年时节,无论我身处何方,关注春联就像每日呼吸般自然而然。不仅是家家户户的春联,各单位、商店、酒家的春联也都成为我眼中独特的风景。

就拿今年在宝鸡过年来说,大年初一早上,吃完饺子后,我心中惦记的第一件事便是出去散步赏春联。我沿着陈仓园旁边的马路向北走去,不多时便拐进了人员相对较多的轩辕世家小区。小区门前那高大气派的门楼春联,宛如一位身着华服的仙子,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轩辕梅伴五福和瑞呈祥岁月新”“世家花开四季平安如意景常春”。这副春联,不仅巧妙地将“轩辕世家”融入其中,还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祥瑞美好的新春景象,既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又传递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氛围。而在小区另一个略小的门口,同样张贴着一副别具一格的春联:“喜居轩辕宝地千载旺,福照小区家门万事兴”。短短两句话,如同一股暖流,饱含着对居住在小区内居民的深深祝福,让人看后心中倍感温暖,仿佛冬日里的暖阳直直照进心窝。

离开小区后,我又漫步在渭河公园的河堤路上。当走到吊桥处时,桥头的一副对联又像一位神秘的引路人,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红梅吐艳山城环境好,绿树拂阳湖畔生态美”。看着这副春联,我不禁思绪万千,脑海中浮现出宝鸡市在治理渭河两岸环境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骄人成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努力,宝鸡这座城市才得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诸多殊荣。这副春联,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城市发展成就的一种生动写照,宛如一部无声的纪录片,讲述着城市的变迁与进步。

从乡村到城市,春联的内容从简单的祈福,逐渐融入对生活品质、社会进步的关注,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变化。过去,一家人写春联、贴春联,凝聚着家族力量;如今,城市小家庭的春联展现出各自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时代变迁中,春节的庆祝方式不断变化,但春联始终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让我们在辞旧迎新时,既能回顾往昔,又能展望明天。每一副春联背后,都藏着家庭、社区乃至城市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春节文化的温暖记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春节的庆祝方式或许在不断变化,但春联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让我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既能回顾往昔的岁月,又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每一副春联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城市的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温暖记忆。

二○二五年二月二日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