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讲话、讲课那些事

笑傲张 7小时前 1

人的一生要说很多话,哑巴除外。人生就一张嘴巴,其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不吃饭得饿死,不说话会憋死。光是说话,就有好话、恶语之分。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由此可见说话的作用是很大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就是告诉我们说话也要注意,不能随便,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信马由缰、胡言乱语。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抢着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都是不好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每一句话都说得对,说得好,字字珠玑,让人深受教益。但是会说话还是能逐步做到的,所谓“快开眼睛慢开口”就是方法之一。

在“官场”几十年,我有一个深切感受:话不能太多,过头了免不了有很多废话、空话和套话。当然,作报告、讲课自然话多些,太少了说不清楚,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不是领导,不是主讲人,却要喧宾夺主,长篇大论,就不合适了。我几十年来都从事理论宣传工作,讲课比较多,就有很深的体会。

有一次,某单位请我讲课。地址在县委党校,时间安排是9点半。我备好课,9点提前出门,因为我家到党校步行十分钟足够了。我赶到党校,在会场后面坐下等候。主席台上领导讲话轮番上演,从小领导到大领导,一个个喋喋不休。我耐着性子等着,10点了,我估摸着差不多要叫我讲课了。没有!我有点着急,他们可是要我准备了两个小时的课呀。我安慰自己:别急,快了。没想到台上那位领导突然来劲了,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理论到实践,滔滔不绝,直讲得天花乱坠。我一看,十点半了,怎么回事啊?还要不要我讲课?再看领导的架势,完全没有刹车的迹象。完了!我不禁长叹一声:今天的课讲不成了,被领导取代(取消)了!至此,我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心里在想:领导啊,您就干脆放开讲,包圆了吧,免得我狗尾续貂了!果然,领导没把我放在眼里,或者压根不知道上午还有人要讲课,他继续旁若无人地讲着。11点了,他仍在讲,依然口若悬河。我差不多绝望了。还好,他讲到11点半,终于意犹未尽地结束指示,赢得了一阵掌声。主持人才颇为尴尬地宣布:“下面请宣传部李部长讲课,大家欢迎!”我晕晕乎乎走上讲台,心里五味杂陈:半个小时都不到了,我讲哪门子课啊!但是还得讲。我只好脑子高速运转,把两个小时的课程内容浓缩提炼,讲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确保了12点之前讲完,总算没耽误大家午餐。

课后我一直在想:这位领导一定是坐主席台坐惯了,当主角当惯了,以为能够长篇大论就是有水平吧?其实他错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不在多,有用则行。说的都是大话、空话、套话,耽误大家时间,有什么水平?!鲁迅更是毫不留情地说过: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我认为,真不要说话太多,不要成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其实,说话多、文章长,并不是难事,无非扯草凑篮,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嘛!真正体现水平的是短——短小精悍,说到点子上,这才是本事。

去年开展“利剑护蕾”大宣讲活动,主持词都统一写好了,下面的领导主持会议时,照本宣科就行了,而且可以避免跑题、出错。可在山洼乡,负责此事的宣传委员林党委自我感觉良好,一开始就朗声宣布:“今天,本来给写好了一个讲话稿,我不想照本宣科,所以就自己临场发挥好了。”一边说一边推开稿子随口讲了起来。他先是把“利剑护蕾”四个字逐个仔细解释:什么是“利”,什么是“剑”,什么是“护”,什么是“蕾”,古代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提出利剑护蕾,诸如此类,在台上大肆发挥,口吐莲花,讲得如醉如痴,恨不得把一个开场白讲成一堂精品课。结果,本来只有三两分钟的主持词,他讲了15分钟,有的听众不胜其烦地嘀咕:“你这是干什么呀?占用那么多时间显摆什么?党校蓝校长还在下面等着讲课呢。你每天老是讲还讲得不够吗?”我当时在场全看到了、听到了,觉得奇怪:这人怎么就是摆不正位置,搞不清主次呢?喧宾夺主是说话的大忌啊!

听人说过,市里曾有位领导很厉害,讲话引经据典,而且自始至终不看稿子,顺顺畅畅,让听众钦佩不已。不过有人透露,领导其实只有高中文化,却自学成才,口才极好,如今大有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之势。有人还披露,这位领导很能吃苦,他是花了几个晚上功夫,把秘书写的稿子一字一句硬生生背诵下来的。七八千字的稿子要从头到尾读熟背诵,多不容易!可是人家硬是凭着一股狠劲做到了。哦,我于是明白了,不一定是人家口才好,而是记性好,而且有决心,能吃苦,才练就了这种“绝世神功”。虽然有些像背书机器,但不管如何,不佩服不行。

说话也好,讲课也好,都是需要经历的。记得去北山镇讲课,有一位新手初次上阵,面露怯色,他对我说:“镇上安排我先讲,可我不敢啊。还是请您先讲吧。我学着,最后讲。”我给他壮胆:“没事,你可以的。到时你就先照着稿子念吧,肯定没问题。”他半信半疑。后来讲完课,他好高兴:“今天讲课,没想到听众纪律好,反应也好。以后我就不怕了。”我说:“是呀,多讲几次就习惯了,就熟练了。”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他,他面有得色,对我炫耀道:“李部长,我现在有办法了,到处请我讲课,忙得我不可开交。讲课时我再也不紧张了,现在还能做PPT,像模像样的,听众反应很好。功到自然成呢。”我说:“是啊,你已经不错了,慢工出细活,继续努力吧!”他点头称是。但我心里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讲课这事,是一个‘功多艺熟、柴多饭熟’,需要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吹不得牛呢。

有一年,县政协开大会,请了一位多年讲课的老师,内容是讲科学发展观。按常理,总要讲清楚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些内容。给他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他登台讲课了,旁征博引,大讲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国际形势、国内大局,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 ,洋洋洒洒,汪洋恣肆。可惜时间没把握住,都讲了50分钟,还没说到科学发展观是什么,课怎么讲得完?!但这是开两会,不管你能不能讲完,时间一到,下一个议程必须开始。可想而知,他的课只能草草收兵,无果而终。只留下满堂听众议论纷纷,该老师也十分难堪,恐怕是“难洗今日满面羞”了!

讲话、讲课,容易固守一个思维定势,开口就是套话。有好些年,人们动口就要说:“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下,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当前形势一片大好。”这话没错,取得成绩当然与这些密不可分。但是每次都这样说,就有些流于形式,显得苍白。老是“在……下”,可不可以换一种说法,不做“思想懒汉”呢?

记得当年搞集体生产时,干部中流行“从……当中来看”这种话风,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从什么当中来看,似乎不这样来看就说不清意思。可以“从形势当中来看”,可以“从工作当中来看”,也可以“从群众意见当中来看”,还可以“从这桩事当中来看”,太多了,什么都可以“从当中来看”,看得多了,大家也就不想看了,烦了!

那一年,我们大队组织社员参加修建草湖水库,眼看着大坝一天天长高,天气也渐渐寒冷,大家还在坚持奋斗。大队支部刘书记在工地召开全体社员会,想给大家再打打气。他说:“同志们,草湖水库大坝在公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大队党支部的具体指挥下,在全体社员同志的艰苦奋斗下,快要建成了。但是天气也冷了,困难更大更多了,我们不能松气。而且从草湖当中来看……”话没说完,下面有社员看了看草湖当中已经积得很深的水面,嘟囔着说:“书记,草湖当中水蛮深了,可不敢去看啊!”马上引得哄堂大笑,都说:“是呀,我们可不敢去草湖当中看啊,水那么深会淹死人的!”刘书记哭笑不得,解释道:“我不是要大家真去草湖当中看,是分析一下草湖水库这个工程,以后怎么结尾,打好最后一仗!”大家不约而同起哄:“哦,原来刘书记要我们去草湖当中看是假的,那么深,那么冷,真不能啊!”这一来,刘书记窘迫不已,只好提前散会。从此以后,刘书记讲话矢口不提“从……当中来看”了,社员们善意的戏谑给他上了铭刻于心的一课。

讲话、讲课,都要求话说得好,说得到位,不能浅尝辄止、无的放矢。特别是要弘扬主旋律,输出正能量,让听众获益良多。这就需要不断学习。古人说:“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这话说得多好!这也应该成为我们讲话、讲课乃至做人的座右铭。您说对吗?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