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发起五次战役,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又几经攻守,双方对峙在三八线两边。美国政府终于认识到,打赢这场战争希望渺茫,这场战争将旷日持久地打下去,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
1951年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联军处于绝对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中朝高层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谈判)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方针,通过打小歼灭战,积少成多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
1951年8月下旬,朝鲜停战谈判已进行了一个多月。美方谈判代表团依靠其海空优势,在谈判桌上对中朝方进行政治讹诈,坚持把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联军防线的后方,妄图不战而攫取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遭到中朝方严词驳斥和坚决拒绝后,美方妄图对中朝联军实施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中朝谈判代表接受美方的停战条件。因此,“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确定了不断对中朝联军施加军事压力的方针,以配合美方代表的谈判。为此,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制定了军事进攻计划——“压服计划”。
7月20日至8月末,朝鲜北方发生了数十年未见的特大洪水灾害。铁路、桥梁、公路被冲毁严重,给中朝联军的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困难。同时,大水也冲毁了中朝联军的一些防御工事。敌人趁中朝联军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极端困难之机,于8月18日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空中“绞杀战”。
“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先后动用了美军两个师、韩军5个师的兵力,主要进攻方向为北汉江以东至东海岸一线,在该线防守的部队为朝鲜人民军第2、第3、第5军团。
为配合朝鲜人民军粉碎敌人的夏季攻势,战线中部志愿军第一线各军,积极对敌人进行不断的小规模战术反击。位于北汉江以西的第27军,在9月1日至3日,以3个团的兵力,在5个炮兵营支援下,对注坡里之敌发起反击,共歼敌1900余人。第64、47、42、26军各一部,于9月5、6日先后向德寺里、338.1高地、中马山、西方山、斗流峰等敌军阵地实施反击,共歼敌2000余人,并占领了西方山、斗流峰等要点,改善了平康地区的防御态势。
在粉碎敌夏季攻势作战期间,中朝联军英勇奋战,全线共歼敌7.8万余人(内美军2.2万余人)。敌在东线以伤亡惨重的代价,仅突入中朝联军阵地2—8公里,攻占179平方公里土地。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