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而华顶山的千年云锦杜鹃,更是难得一见的千古奇观。我能与诸位文友一起到久负盛名的天台山去采风,倍感荣幸。我们一行人犹如一支进山的大军浩浩荡荡,沿着唐诗之路,寻觅先人的踪迹。
上篇
华顶云锦杜鹃。
五月的天台,峰峦叠嶂,郁郁苍苍,群山连绵,沟壑纵横,花团锦簇,香气袭人。这里的森林地被覆盖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空气清新怡人,是纯天然的大氧吧。天台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天台山盛产优质高山茶叶--云雾茶,还诞生了东方茶文化--中国茶道。
"天台乌药"品质独特,是中医的"长生不老药"。"石梁"牌高山蔬菜生长在千米高山,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天台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有天台山大仙草之首、轻身延年的"铁皮枫斛",有誉为长生不老的天台山"乌药",有仙道食粮"黄精",名扬四海的"笋干片",有脆嫩透明的"豆腐皮"等。天台山人杰地灵,山青水秀,是归隐山林益寿延年最佳之所。
我和一位上海姑娘结伴而行,形影不离,相遇甚欢。还未进山,忽闻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花不醉人人自醉。我俩边走边看,一路上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天台山上山的路皆为石阶铺成的。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蜿蜒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山云雾茶园,还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繁花似锦,灿若云霞。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花一般春季开花,有红、淡红、杏红、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艳丽。生于几百米或千米以上高海拔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该物种全株供药用:有行气活血、补虚,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月经不调,风湿等疾病。而华顶山的云锦杜鹃,同样具备这类特征。在全国实属罕见。既可观赏,又可药用。
广布千米高山的云锦杜鹃,龄逾百年,古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杜鹃之王",生长在天台山华顶峰海拔1200米。每年暮春,4、5月间,淡红、嫩黄之花竞相开放,花大而艳,一树千葩,万花齐放,争相斗妍,望之灿若云霞。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加上美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天台山这一大植物奇观。杜鹃在灵气浸润之下,生长在天台山上。即便移植离开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都将大为逊色。
我俩穿行在这广袤的大森林里,沿途用手攀扯着千年杜鹃树干,观杜鹃花海,花香夹杂着树木的芬芳沁人心脾,只觉心旷神怡。可能由于高寒的缘故,越往上行,花渐稀薄。我俩走走停停,不时地拍下这人间仙境。正值晌午时分,终于登上天台山主峰华顶山山顶。我俩欣喜若狂,如孩童般在山顶上欢呼雀跃。正如徐霞客游记所描写得那样:“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我感觉快够着天了。
我顺着山顶上的铁架率先爬上峰顶的瞭望台,瞭望台上的风特别大,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会跌下去。在这崇山峻岭里,时而天空晴朗,时而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这是常有的事。今天真是个难得的好天气。极目远眺,艳阳高照,天空中游弋着朵朵白云,姿态万千,变幻莫测,白云苍狗。美哉,善哉!
俯瞰山下,峰峦叠彰,云雾缭绕,群山连绵,烟波浩渺,一览无余;群芳荟萃,朵朵杜鹃花荫蔽在翠绿丛中,露出璀灿的笑脸,她在丛中笑。花香夹杂着麦香,阵阵袭来。忽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为自己能生长在这样一个划时代而感到自豪。
中篇
龙穿峡。
天台山自古以来就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
龙穿峡位于天台县县城北约18公里的白鹤镇境内。白鹤镇地处于上海与江苏的交界,是青浦的北大门。走进龙穿峡风景区,如踏入天台千年之说。文化长廊。只见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拥山为屏,飞瀑流泉,以水传情;峡谷纵横交错,怪石嶙峋,如斧劈刀削而成。看群峰竞秀,山间常年云雾缭绕,姿态万千,风格迥异,如梦、如幻、如临仙境。山里空气如水洗一般纯净,深吸一口,便流连忘返。
五泄流泉飞瀑,瀑布总体落差高达一百多米,分五叠层层贴崖而坠,飞流直下,灿若银练;柔若云锦,飞珠溅玉,冬夏不竭。声如洪钟,如雷贯耳,气势恢宏、豪迈。石梁飞瀑,原生态天然而成。石壁山势陡峭,壁面如削,上面密布的石纹犹如一部散落的天书,令人惊叹不已。而我举目仰望:又仿若一尊弥勒活佛慈祥地端坐在峭岩之上。佛说:唯有有缘人才能看的见他。
我和那位上海姑娘一路结伴而行,在此相互拍照并与她合影留念。我们又游览了桐坑溪水库。
天台县桐坑溪电站系国家三级电站。桐坑溪水库集桐坑诸溪之水,筑坝拦截而成的人工水库,坝体由块石筑成双曲薄体拱坝,坚固轻巧,造型美观,融人工美和自然美于一体,素为国内外水利人员参观考察之地。桐坑溪溪水终年碧绿清澈。我顺着台阶登上堤坝,站在坝顶上放眼眺望,只见溪水碧波荡漾,一望无际。顿时,心胸豁然开朗,美之至极。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如今,我们沿着浙东唐诗之路,寻觅先人的踪迹,游山玩水,尽情泼墨,神仙乐逍遥。
下篇
国清寺隋代古刹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国内外天台宗信徒每年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当我随着朝觐的人流来到国清寺,只见“陏代古刹”这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我的心中便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种崇尚、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个‘陏’字同隋,它不是错字,而是别字。——这座千年古刹特别之处一。而绕过正墙九十度转弯,便是国清寺正门,门朝东而开,门楣上题着“国清讲寺”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古色古香。因国清寺是“讲经说法,研究佛礼”的地方。不同于其它寺庙、禅房。——这座千年古刹特别之处二。大凡庙宇、禅房,皆座北朝南,唯独国清寺大门朝东而开,只因在寺庙南面有一条小河横亘在门前,所以用一堵墙把河遮住了。——这座千年古刹特别之处三。
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分为五条纵轴线。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构成一个拥有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 寺中的隋梅相传为章安大师手植,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隋梅高10米,胸径粗45厘米,冠幅7米。古干虬枝,主干已经腐朽,旁生支干,攀附于主干,犹似千年古藤。枝繁叶茂,逢春繁花满树。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名句。邓拓《题梅》诗:“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我站在隋梅下抬头仰望,只见漫天的枝干,葱葱绿绿,古树根部根须裸露着,根根苍劲、笔挺,簇拥在树基根部,似磨磐般坚韧,不由得我惊叹她顽强的生命力,犹如天造地设一般。但愿隋梅能流芳千秋万代。
国清寺内珍藏着两千多件文物,尤其是国清寺的4件镇寺之宝。一是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坐像,明代铜铸之物,连座高6.8米,重达13吨,佛像雕工细腻,神态安详;二是列殿内两侧的十八罗汉坐像,外贴真金,通体金光闪闪,这些坐像皆为元代遗物,用楠木雕刻而成;三是殿东侧小院中有古梅一株,人称隋梅;四是该寺至今保存完好的王羲之独笔“鹅”字碑,唐朝柳公权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匾和宋朝米芾写的“秀岩”、明朝董其昌写的“鱼乐园”等刻石,弥足珍贵。
我手捧一束香拾级而上,虔诚地跪拜在佛祖释迦牟尼神像前,不求富贵,只求幸福平安吉祥。愿佛祖保佑全天下苍生平安康泰!
如今,我们一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采风者,能有幸在天台山各个景点相继合影留念,并在此千古文化长廓,佛教、道教圣地——天台山观光旅游,我非常感谢天台县人民政府!感谢天台县文联及作协!感谢台州市文联及作协!感谢有关部门及领导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来寻觅先人的足迹。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