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争光,诚于国事,谓之忠。儿遂母愿,殷勤于家,谓之孝。不羡繁华,不易其地,谓之节。这是后人对华联辉的评价。
华联辉,字柽坞,1833年生于贵州遵义南乡平水里(今播州区团溪镇),幼年就读私塾,常与老师讨论学问,亦常求教于乡中前辈,往往不能满足所求。后来得知县城赵锡龄先生通宋代程朱理学,遂拜为师,潜心研读,深得赵先生喜爱。清咸、同年间,黔中农民起义迭起,白号黄号联合杀富济贫,常对乡民有扰,华家于同治元年(1862年)举家迁往省城贵阳,精心经营盐业十余年,积聚白银数万两,成为富裕之家。当时,与华家同迁省城的乡邻有数十家,多家居贫困,生活艰辛,华联辉根据贫困程度分别对乡邻予以赡恤。后家乡安宁,乡人纷纷结伴返回故里,多无盘缠,华联辉又依情资助,派人送至乌江,每人馈赠白银数两,乡人倍感其德,涕零挥别。
清光绪元年(1875年),华联辉中举。光绪三年(1878年)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急欲改革整顿盐务。时遵义人唐炯被革职滞留成都,素知华联辉经营盐道有方,文化底蕴深厚,其德可配位,荐于丁宝桢。丁宝桢差人通知华联辉面晤于成都,交谈中,丁宝桢认定华联辉是个人才,遂将改革盐务之重任交华主办。当时,四川盐务,产区无定销,销路无定岸,盐枭横行,奸商垄断,官吏插手其间以饱私囊。华联辉断然革除弊端,改为官运商销,于泸州设盐务总局总揽盐政,于盐井产地设厂局收购食盐,并复设綦江、涪陵、叙永、仁怀盐岸集中管理集散外销。一切购运分配大权,收归盐务总局,课税厘金计入成本。同时,增设裕济仓以平抑盐价,建大盈库以调剂各岸资金,派人驻各岸协调盐务、安驻兵勇,以防横暴。于是,盐枭、奸商无法横行,官吏不得插手中饱,盐运畅销,成本降低,人民得利,亦无偷税漏税,国家也赢,拦路抢窃等行为皆无,每年为政府增收白银200余万两。
后来,赤水河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疏浚,大大提高了赤水河的航运能力。运送盐巴的船只到达茅台仁岸后,分四路运送到贵州各地。一路经中枢、坛厂、长岗、鸭溪、南白、刀靶、过乌江运往贵阳,行程220公里,需13天;一路经鲁班场、吴马口、打鼓新场 (今金沙县城)运往安顺,全程230公里,需15天;一路经马蹄滩、黔西、大方运往毕节,全程320公里,需20天;再一路由南白转运至遵义分销至绥阳、正安、湄潭、凤冈。从这里可以看出茅台成为商业重镇,就是因为有盐运业的兴起。川盐入黔,带动了赤水河沿岸商贾云集,贸易频繁,也给赤水河600里沿岸带来了活力和清新的气息。茅台每天泊盐船过百只,车水马龙,船工、纤夫、马帮、商人上千人进出,客栈、戏楼、茶馆、酒肆、烟馆、杂货铺应运而生。卸盐之船顺流而下,又把黔北桐油、蚕丝、茶叶、白酒、药材等土特产载运到长江而销向全国,货畅其流,由此开启了“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盛况,茅台由此成为当年水陆交通物资的最终集散地,发展成为黔北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诗人张国华在《茅台竹枝词》中写道:“黔川接壤水流通,俗与泸州上下同,满眼盐船争泊岸,迎栏收点夕阳中。”,就是对川盐入黔的真实描写。
但四川盐务积弊深重,一旦改革,势必交怨官吏、豪商、恶霸。一时间,群起攻击,纷纷弹劾四川总督丁宝桢,意在打击华联辉。光绪皇帝生疑,多次派员赴川查办。丁宝桢据理力争,坚持改革,清廷终于否决投诉。丁宝桢改革四川盐务之举,得力于华联辉。据其业绩,丁宝桢奏请皇上破格录用,清廷特旨以知府留四川补用,华联辉却婉言相辞,回贵阳定居,专心经营盐号,时常到茅台察看自己创办的“永隆裕”盐号及成义烧坊。光绪十年(1885年)去世,终年52岁。
华联辉在主政盐务的时候,华家在仁怀茅台开设“永隆裕”盐号,在贵阳开设“永发祥”盐号,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为贵州首屈一指的盐商。华联辉在改革四川盐务期间,华母屡次念及幼年曾在仁怀尝过一种酒,其酒饮时甘甜悠长,饮后神清气爽,浑身是劲。为酬母愿,华联辉决心在茅台建酿酒烧坊。加上自己的社交需要,酿酒也成为华联辉所想。而华联辉经过调查,得知清嘉庆年间,茅台有烧坊20余家,所费山粮不下两万石。华联辉想母亲喝的酒一定就是茅台烧坊的酒。但是,清咸丰年间,黄、白号军农民起义,清廷镇压贵州少数民族,茅台遭受兵燹,酒坊许多被焚毁,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杨秀全内部发生内讧,石达开在" 天京事变" 后,率十万余众一路血战来到贵州。由黔入川时攻占了茅台镇,清政府组织茅台守军和民团拼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茅台镇所有房屋、酒坊在冲天火光中荡然无存。华联辉再到茅台时,吩咐手下寻找这种很好喝的酒,竟然一无所获,原因是经过那场战乱,酒房倒了,酒窑填了,酒工散了或死了,茅台的酿酒业亦不复存在。华母闻讯,黯然神伤,自此竟茶饭不香,精神不振。
为让母亲能饮上此酒,清光绪三年(1877年),华联辉买下已成废墟的原酿酒作坊,找回旧时的酒师,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试行酿制,酿出的酒经华母品尝,正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自此,华母每日就餐时必定饮上几口,心情变得舒畅,逢人就夸儿子孝顺,茅台烧酒好喝,精神一天天好起来,已经78岁高龄的华母又活了21年,99岁寿终正寝。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