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查找澄迈罗驿古村的介绍,看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宣传语。所以,在游览永庆寺之后,我们就前往罗驿古村。
游览罗驿古村落之前,我想不过是一个老点的村庄而已,大概澄迈地方小,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为了吸引游客,想尽办法多方宣传的结果。然而,当走进罗驿古村时,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我确实看到了一个出乎意料、与众不同的古老村落。
◎从前的村委会变成了画展室
走到村头,看到罗驿古村石碑,上面有黄色的繁体大字“罗驿古村,长寿家园,美丽乡村欢迎您!”的文字,整个石碑看起来庄重典雅,大方得体。接着,有一道古牌坊,匾额上有“文奎”二字。继续前行,就看到一栋简单的平房,原来是罗驿村从前的村委会。
这个从前的村委会,与平时见到的村委会门口截然不同,门口有着独特的装饰和绘画。
门口的右手边,屋檐下挂着两个红灯笼,有点掉色,上面有黑色的艺术字“澄迈——大地的诗意”。灯笼下面,有两个铁架子,上面各有三个废旧的汽车轮胎。轮胎上面,涂抹着抽象鲜艳的图画。平房前面空地上,有三两个如板凳高的坛坛罐罐,随意摆放,其表面也是同样风格的图画;汽车轮胎的对面,有一个放置图画的木架子,架子上有一幅淡雅素净的山水画。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画展室了。门口右边的墙上,也有两三个满是图画的废旧汽车轮胎,随意地挂在墙上。总之,房屋外面的装饰风格很独特,有艺术范,特别适合拍照打卡。
进入房间内,才发现村委会并不是一栋平房,而是一个完整的小四合院。房间内外的墙壁上,很是惊艳:一幅又一幅鲜艳奇异的油画,挂满了墙壁,人站在中间,仿佛进入了一个鲜艳离奇的童话空间。
院落正面的墙壁上,挂着一条大红横幅——张兴华画展。
大红大绿,明黄亮蓝,艳橙鲜紫,所有的画作,对比鲜明的色彩,夸张扭曲的图像,弯弯曲曲的线条,抽象变形的动植物、人物、神奇怪异的形象……这是质朴原始的绘画风格?还是法国印象派的即兴之作?是儿童视觉中的奇异世界?抑或是现代流派的抽象画、立体画呢?真的难以说清楚。
眼前的画,让我想起了梵高,想起了高更,似乎还有毕加索和萨尔瓦多·达利。印象派画作里的炽热、狂放、鲜艳夺目的色彩世界,聚在此。画的内容,也是不一而足,有传统的山水画,有人物生产劳作场面,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现代心灵鸡汤之类的图画。更多的画,则是抽象变形的奇怪人物、扭曲的场景,仔细观察,又能体味到其中所表达出的意象,也能感受到画家在其中表达出的特别情绪。
到了最里面的房间,画家坐在小凳子上,正在画画。他面前的画架上,是一幅还未完成的圆形的、小幅山水画。有游客正在和画家攀谈。我听到画家说,他从前是记者,写了不少文章。退休后,专心作画,在这里已经住了十来年,今年已经七十岁了。然而,在我看来,画家根本不像七十岁的样子,至多也就五六十岁,满面笑容,精神饱满。也许,人只要有事做,有追求,就会显得年轻。房屋中间,堆放着他的作品集和画作,游客可以自由购买。我拿起来看了一下,文章写的都是新闻报道之类。他说在这个村里,住宿是免费的,但是村里墙壁上的画都是他为村子免费画的,现在每天就是潜心作画。难怪院子的里里外外挂满了画作,真是勤奋有追求的人啊!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每天都这样辛勤画画,确实令人佩服!
后来,我们在村子里转,看见墙上果然有一些大幅画作,画家确实为村子的美化做了不少事。
从前的村委会成为画展室,物尽其用,这是罗驿村给我的第一个惊喜。画家张兴华和他的画作,让我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老有所好,老有所乐;发挥余热,美化生活!
◎火山石砌成的村落
罗驿古村给我的第二个惊喜,就是让我第一次见识了火山石,看到了用火山石砌成的整个村落。
从前,我只知道火山喷发时,火山口会喷出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却不知道火山喷发后,还会形成火山石,更不知道火山石还是一种优质实用的建筑材料。据专家研究,火山石具有轻便、坚硬、保温、隔热、吸音、防火、耐腐蚀等优点。用火山石建成的房屋,冬暖夏凉,坚固实用,经久不腐。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人们喜欢使用多孔砖、空心砖,我想这种节约材料、减轻自重的做法,是不是受到用火山石做建筑材料的启发呢?
在罗驿古村,平房四周的墙体、院落墙体、院内地板、房间地板、村子里的道路,还有石塔、各种生产生活器具等,大多广泛使用火山石。这样黑色的、通体布满了不规则小孔的火山石,确实是第一次见到,感觉新鲜奇妙。海南人很聪明,很早就懂得就地取材,懂得物尽其用。
漫步在村庄,沿湖而行,随处可见一堵又一堵的火山石墙,错落有致;还有火山石铺就的村道,纵横交织。每块火山石,都被工匠们切割得合规合矩,正好适合使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每一块石头都变得锃明瓦亮。填充石头缝隙的,是用稻草、糯米和泥土搅拌而成的糊状物。乍一看,火山石建成的房屋、砌成的墙,铺成的路面,多少都有点歪歪斜斜,似乎经不起风吹雨打。然而,这些特殊建材的房屋,却是经受住了上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坚固,非常实用。
房屋的院前门后,有石桌、石凳、石臼、石磨、石盆,甚至作装饰用的指示牌……都是用火山石制作的。用手触摸一下这斑驳的石头,能感觉到人们倾注在火山石中的古老智慧,想象那些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人或事,感慨良多。
用火山石作为建筑和日用器物的材料,其实也是人与石相伴的火山文化脉络,被称为中华火山文化的经典。后来,我们在海南岛许多地方都看见这种火山石作为建筑材料,如姐妹塔、红色娘子军纪念馆等。
◎古老的南宋驿站和“苏轼道”
罗驿村,以前叫“倘驿”,是海南岛西线的驿站。明洪武年间,村中有识之士将村名改为“罗驿”。叫罗驿的原因,在《李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解释:“罗者,诸峰环拱罗列;驿者,马公开琼建驿,因以村名。”
村子莲花广场旁边,有一条凹凸不平的火山石石板路,因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儋州时、后来遇赦北归时,都曾经过罗驿村,并在此落脚,所以这条古驿道也被称为“苏轼道”。
古道不是很长,大概有一百多米,应该是村民特意保留下来的。那些火山石石板,历经千年风风雨雨,表面已经被踩得失去了棱角,多少有些凹凸不平。看着眼前的路面,我脑海中浮现出苏轼当年乘坐小轿,行走在这条石板路上的画面。苏轼行走在琼州、儋州的路上,曾经吟咏出千古名句“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也许,诗人行至此处,恰巧有一阵海风从天外吹来,吹散了被贬谪海南岛音郁积在内心的郁闷。连绵山谷草木摇摆,就如同鱼龙之晃动鳞甲,万道山谷发出如笙钟奏响时之美妙音乐!如此优美动人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从迷茫疲倦、恹恹欲睡的状态,突然转向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亢奋。真的应该感谢这一阵奔腾呼啸而来的天风啊!在大自然中,那些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热烈景象,总能驱散笼罩在人们心中的雾霾,让人生发出新的感受,产生新的希望。
海南岛,因为有了苏轼,文化史上才多出了那么多的传奇故事。海南岛人,就因为对苏轼的尊敬和崇拜,海南文化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就是罗驿古村给我的第三个惊喜:走一走千年古道,追寻苏轼行走在海南岛大地上的足迹。
◎文物古迹众多
罗驿古村给我的第四个惊喜,就是村子里文物古迹众多。
村委会旁,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叫莲花广场。莲花广场中心,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广场旁边,有道乐塔,有观音庙。我们坐在大榕树下的石凳上休息了一会儿,看到有人去观音庙朝拜。同时在广场休息的还有几位游客,听到熟悉的口音,一问,原来他们是陕西老乡,短暂的攀谈,知道他们去年就冬天来海南过冬,偶尔出来逛一下。
罗驿村的文物还有李氏宗祠、观音庙、李树元故居、李恒谦故居、步蟾坊、节孝坊、学堂、古墓、马蹄井、古石桥、等。这些传统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布局。
进入村子,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忠烈祠。
走进忠烈祠,一眼看到的是宽大的庭院。庭院中央,是李福庇将军骑马雕像。雕像基座正面,有“千户将李福庇”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马背上的李将军,身着戎装,手持宝刀,气宇轩昂;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手持刀戟、昂首挺立的侍卫,仿佛时刻准备保护着将军。阳光下,高头大马、英气勃勃的李将军雕像,更显得威风凛凛。塑像前有一座影壁,中间有大红“福”字,格外醒目。影壁左右两边,有对联“忠诚可凌云贯日,烈性秉赤胆丹心”,这是对李将军一生忠于朝廷、英勇爱民的高度赞扬。
李福庇,是罗驿村李氏始祖李文英的孙子,元朝时世袭千户朝廷武官。据记载,一次剿匪平乱时,李福庇率兵征战,不幸阵亡。战马咬下他的手指,回家报信之后,仰天怒吼,气绝而亡。将军的家人被战马的忠心所感动,将战马和将军仅存的手指一同入葬,同享李氏家族世代祭祀。为了表彰将军捐躯沙场,朝廷特赐谥号“忠烈”,族人便称他为“忠烈”主,又敬称为“指头公”。
祠堂庭院左右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廊亭,各有一个兵器架,上面摆放各种兵器,意在表现李将军身为千户朝廷武官,武艺高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历史书中所描写的各种常见手持兵器,如长矛、大刀、剑、戟、斧、铖等,这里几乎都有。我家先生好奇,费力地拿起长矛,挥舞了几下,拍了几张照片。平时在电影电视里,看着普通的兵器,可是要拿起来,真的是太沉重,特别费劲。我想这么沉重的兵器,古代那些将军却能轻松驾驭,看来,要想成为一代名将,想要从千万人之中脱颖而出,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事情!
祠堂内,当然是纪念李将军的。有塑像、有文字介绍。忠烈祠是二进院落的建筑,里面有澄迈县文化馆罗驿村文化分馆,有部分与罗驿村有关的宣传展示。
距离忠烈祠不远处,有由村民捐款建造李氏宗祠。宗祠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是一个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每个院落都有雨廊和厢房,其中木雕、石刻、彩画、兽脊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祠堂里面,有李氏家族从陇右迁移到此地过程的详细介绍,也有家族著名人物的突出事迹。
之后,参观了比文奎坊更高大、气势更恢宏的步蟾坊。步蟾,顾名思义,是为了庆祝考中科举的学子而建的。据说,步蟾坊原先是两座并排的牌坊。西边的是父亲李惟铭考中时所建,父亲为了鼓励儿子,承诺儿子将来考中科举时,就建造一座更高大的碑坊。儿子李金呢,果然不负父望,一举考中。父亲兑现诺言,就把儿子的碑坊建得高大一些,并且居于右尊之位。可见,在罗驿古村,诚信教育、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传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此外,还参观了清朝知县李树元、李恒谦故居,发现他们的故居和村里普通人家的院子、房屋都差不多。只是院落长久荒废,已经无人居住。从前读历史,总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从这两位清朝知县故居,看不出是特别富有家庭。此外,也看到了马蹄井、古学堂等。
◎文风传承仕宦之乡
从前没有到海南岛,总以为那里远离大陆,远离中原文化中心,也许是一处文化荒漠、化外之地,要不朝廷为什么将犯人流放在那里呢?然而,真正来到这里,看到了罗驿古村的建筑,参观过古村的祠堂,了解古村的历史,才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完全没有根据。对比一下,我从小生活的村子,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历来都算是比较富裕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地方。然而,整个村子,都没有听说过有人考中过举人之类的事情,也没有家族祠堂,更没有如此规模的名人纪念馆之类的建筑。
所以,几千年来,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一直照耀着中华大地的每一处土地,塑造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共同信仰。这就是罗驿古村给我的第五个惊喜。
罗驿古村,同为李氏一家姓氏。自李氏祖先从河西走廊的名门望族走出来、辗转多地之后,进入罗驿古村开始,就形成了尊师重教、孝悌传家的优良传统。元明清时期,在李氏家族的影响下,来到此地的官员,大多都能尊师重教。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在村子里能够代代相传。据记载,全村有3名举人,34名贡生,18名廪生,78名监生,129名庠生……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古村读书风气之浓,优秀人才辈出,罗驿村能在澄迈享有“科举仕宦第一村”之美誉,确实是当之无愧!
在这遥远的海南岛古村,我看到的是和中原大地上房屋布局相近的建筑风格,也感受到儒家文化、华夏民族风俗习惯的巨大影响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罗驿古村,传承着同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然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