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声隆隆 悠悠岁月情(散文)

林渊墨 2天前 5

在我家老院子的后面,有一台石磨的磨片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是近门堂伯母家的石磨,它也是乡间五、六十年代常见的、用来磨面粉的一种工具。石磨是分上下两盘,常被乡人称作阴扇、阳扇。据有关资料记载,石磨是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凝结了历史和前人的智慧,给予一代代人的寄托,作为一种老工艺,老文化,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

石磨是乡村农家不必可少的重要用具,大都是由精巧的石匠制作而成,一般的石匠不会錾磨。石磨的材质大都是石匠从大山里精选结实的石头,先是用锤子、錾子雕制成两个圆形平面的磨片,也就是石磨的上扇和下扇(也称阴阳扇)。下扇是固定的不动盘,上扇是转动盘,凿有磨眼,便于漏下粮食。石匠在两扇磨的接触面上凿刻成像牙齿似的纹理状,这样易以磨碎谷物,磨盘一般分石质和木质两种。加工的时候,粮食从上扇的磨眼进入两扇磨片的接触面,并沿着有规律的纹理向外推移,在经过两盘石磨时,被磨碎并接二连三地磨成粉末。上扇石磨上还要錾出两个对称的磨棍眼,用于推拉磨时固定木棍。

我清楚地的记得,对门的堂伯母家有两间东厢房,里面安着一台石磨,这台石磨直径约有六十公分左右,灰褐色的岩石做成,重量约一百多公斤,石磨放在用青砖垒成的墩子中间,墩子很稳固,上面的那扇石磨一旋转,墩子一点也不会晃动。石磨虽线条粗糙,但它付出的劳动最多,附近几家所有需要磨碎、磨细的地瓜干、玉米、麦子、高粱、大豆等,都要经过它的劳动才转化为食物,可以说这台石磨,基本上包揽了整条巷子的全部加工任务。

有条件的可以用牲口代替人(毛驴或牛)拉磨,牲口拉磨就是把它牵到磨旮旯里,蒙上眼睛,把磨棍插到石磨眼里,再把牲口套绳拴到磨棍上,添加上粮食就开始拉磨了。牛拉磨在农村是不多见的,让牛套上缰绳,用布把牛的眼睛蒙上,这时候随着师傅的一声吆喝,牛就开始拉着磨片,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那时候我不清楚这是什么道理,直到后来长大才知晓,牛眼被蒙住了,看不见光线就会循环往复地围着石磨转圈,就是用了牲口的这一生理特性。

推磨时,石磨在磨搭勾的作用下,作圆周运动。推磨需掌握的要领是,首先要调整好步点和姿式,其次要一心一意,有耐力和韧劲。通常一般来说,至少需要有一人推,左右侧要有人盘磨,中一人添料,因为只有不断地从磨眼里添加谷物,磨粉时才省时有效。若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各家各户都利用早、晚磨粉是经常的事情,每天凌晨或晚上,石磨会发出的有节奏的隆隆声音。小时候,我最不情愿干的活就是推磨,抱上磨棍出力流汗不说,一熬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半天,老是转圈圈还容易困觉。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因粮食作物产量低种的少,栽植地瓜多,家家户户上顿下顿吃地瓜,秋后房顶田里晒地瓜干,是那个年代的生活状况。农民一年到头大多都是以地瓜干做主粮。那时我们农家吃饭用粮的磨面,主要形式是人力推磨,由于我父亲去世早,两个哥又不在家,母亲是家中的主劳力,我从上小学开始直到中学毕业,都会帮母亲一起推磨磨面。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每次推磨磨面粉,她都会将剩下极少的磨料一遍又一遍的倒上磨,实在磨不出面来了才肯罢休。通常用地瓜干磨面比较好磨用时短些,若是其它原粮就难磨需用较长时间。即使磨面的人少不挨号,也得熬出大半天的时间。

尤其是每到过年,堂伯母家磨房里十分热闹,过年气氛非常浓厚,磨白面、磨高梁,家家户户挨着次序,大家互帮互助,忙里忙外,石磨悠悠的转动声与人们的欢笑声构成了十分和谐的春节序曲。宋代刘子翠一首写《石磨》的诗说:“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些电动的面粉机械应运而生,传统的石磨早已被替代闲置,人们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石磨已成为时代里的一个印记,生活记忆中的工具,唯有那隆隆的磨面声,悠悠回响在历史的长河里。

2025年4月15日原创首发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