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开学,学校创新举措,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素养,鼓励孩子背诵经典古诗文。儿子读一年级,书目为《三字经》。
老师给出建议:每天背诵四句,24个字。字数不多,应该没有难度。看到建议时,我作为家长,内心的想法——争取天天背诵,不拔高,但要达标。
初始,儿子背“人之初,性本善”,读得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这些句子,以前在聊天时,多少有所接触,算是轻车熟路。没读几分钟,儿子已经会背,兴冲冲地把书递给我,背得滚瓜烂熟。我签上一个“背”字,挥挥手:“去玩吧!”儿子像得了赦令,逃之夭夭。玩是孩子的天性,该给的自由还是得给。
半小时后,儿子归家。我有规定,周一至周五不能看电视,他无事可做,大概想起刚才的轻而易举,无聊之中,又想着来背四句。我笑笑,你想背就背。
这儿子令我大加赞赏,背书之快,达到惊人地步。老师布置背诵的课文,压根不需要读,直接张口就来,让我看到他身上优秀的光芒,简直像如星辰般闪烁。
吃饭时,正是黄昏,灯光温暖,路灯依次亮起,我拿着筷子,对一家人讲:“这孩子,真是优秀,背书这么快,比我小时候可厉害了,《三字经》几分钟就行,将来考上清华、北大一定不是问题。”
说话时,我的嘴角微微翘起。若是儿子真能如此,也算光耀门楣。家人听后,也纷纷附和。
过了数天,《三字经》越背越靠后,难度越来越高。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对于七岁的儿子来说十分陌生,纯粹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辙不认识,王纲是啥,说为什么读shuì,春秋为什么不是书……他全不知道。
读了一遍又一遍,他背不来。
我以为他在偷懒,不想背诵,想耍赖皮。儿子七岁,对学习不感兴趣,每天做作业都像一场战争。回到家,他第一件事找吃的,吃完又上厕所,好不容易按到书桌前,又到吃晚饭时间。吃完饭,我提醒他做作业,他立马噘起小嘴:“我还没玩呢?”我吼起来,他才慢悠悠地拿书。
我猜测,他不过是想找借口玩耍。这种坏习惯,我绝不允许。身为老师,我深谙,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其实成绩好坏并不重要,而是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足以影响所有的学习生涯,乃至一生成就。
我训斥他,逼他必须背来:“背不来,等下挨揍。”
他迫于我的严厉,一遍遍机械地重复,十遍,二十遍,三十遍……却总是背了上句忘下句。我不断提醒关键词,仍无济于事。
我一次次鼓励他:“再去读三遍,一定会背。你这么聪明,肯定行。背完,就可以去玩了。”
他有些生气,为了表达抗议,扯着嗓子喊,也不怕把喉咙喊破。我跟他说,要不把声音叫得再大点,把电视震碎,刚好没得看。
他不管,照样拼命叫,如同狼嚎。
三遍后,他再拿着书到我面前,背不来,想偷看。我不允许,只能重新背。如此,五六遍后,他声泪俱下,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在地面洇开点点水痕,同时不停哭诉:“背不来,背不来,别的同学两个晚上才背这么多,我天天都要如此,不公平,不公平……”
直到九点,眼看到了睡觉时间,我让他先刷牙洗脸。洗完脸,他重新背诵,才勉强背完。我签上字,算是完成任务。
又一晚,同样如此。妻子看他如此,有些心软,问我:“背这《三字经》有用吗?这么小的孩子?”显然,她的决心在动摇,如风中芦苇。
我点点头,郑重地告诉她:“有用,只要坚持下去,肯定有用。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来,都是背这样的经典书目的。”
妻子不再讲话,儿子继续挣扎,像溺水的人。
我留意儿子的班级群,多日未提《三字经》背诵任务,静默得像一潭死水。儿子告诉我们,他班的好多同学才背十几句,只有叶子妍跟他最多。叶子妍,全班最优秀的孩子,书写工整,常考一百分,次次拿奖状。
几天后,儿子又说,他已是全班背诵进度最快的学生。不知道,他说的是否真的。
听完他的话,我想,看来并非儿子背不来,而是所有孩子都差不多。《三字经》的难度,对尚是幼儿的他们来讲,难度太大,不是短时间能背得滚瓜烂熟的。毕竟,儿童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无法提前。
又一夜,如同熬苦苦的中药,儿子背四句话,直到9:20分,还没有背来,还错字连篇,怎么都改不过来。虽然我气得暴跳如雷,但只能算了。读高中的女儿快到放学时间,我必须离开,开车接送。
奇怪的是,第二夜,我心烦意乱,让妻子负责儿子作业。儿子重新背诵原来的24个字,才一分钟不到,就背熟了。
妻子高兴地对我讲起此事,我连忙跑到儿子跟前,对他竖起大拇指,狠狠地称赞:“儿子,太棒了,这么牛!”
儿子眉眼一笑时,我灵光乍现,像是发现了窍门——要不,不用急着背诵,头一天只读,读20遍,不背。第二夜,再来背。
光读,不背诵,儿子没有感到压力。读不来的字,或者请教我,或者查字典。读完,任务结束,可以自由玩耍,到楼下骑着儿童自行车,笑声传得很远。睡上一觉,等24小时后,再来背诵,真花不了几分钟,就熟练了。
从此,儿子的《三字经》背诵作业就没有荆棘再现,而是一路平坦,每天背诵皆能从容完成。原来,背诵亦有章法。
顿悟后,书桌前的战争化作细雨。惊蛰时分,每晚七点,儿子捧着《三字经》坐着,稚嫩的读书声与挂钟滴答声缠绕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