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个能驾驭平淡的人,一定是一位富有生活技巧和艺术的人。奔赴在路上的我们,只要对三餐四季满腔深爱,不断的探求和寻找生活的诗意,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日子,一定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一)生活要有边界感
这个世界,因为每个人的活法不尽相同,才有了五彩缤纷的图景。倘若人们一味地活在他人的世界,失去了自我,那该是多么的没有声色。
人生这样的短暂,一朝一夕都不可虚度。人活着,就要竭尽全力活出边界感,才会在平淡的日子里留下深刻的足迹。想起了杨绛的一段话:“花有花期,人有时运,要努力,但别着急,繁花似锦,硕果累累都需要过程”。生活,需要有一点耐心,才会在不经意间与喜欢的景物相遇。
世界之美,在于人们不同的面孔和爱好。奔赴在路上的人们,有人喜爱园艺,生活因绿植而多了一份诗意。有人喜欢远行,浪迹天涯圆了一场心旅。有人酷爱文字,开启了一扇心灵之窗。有人喜欢在一片泥土上耕耘,收获了一抹新绿。芸芸众生,生活方式的不同,自身的优势各异,千姿百态的性格,便成就了当下这个生动的世界。
曾记得,乡下的先辈们,一辈子都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坚守着那一片黄土地,春种秋收,当一粒粒谷物归仓,却是那样的心满意足。内心世界丰盈的人,才会感到自己的世界是那样的美好,才会感到人生的一朝一夕,都是欣欣然的模样。
人生之旅,有时因缺少义无反顾的坚守,自己的主张往往会被他人改变。这一如“邯郸学步”的故事,燕国一位少年到邯郸学当地人走路,结果没有学会,反而还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步伐,只好爬着回去。生活,无论怎样的错综纷繁,要不失自己的选择,笃行勇往,才会让自己成为喜欢的模样。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莘莘学子,选对了志愿,就选对了前路的绚烂。而有的学子,在面对多种志愿可选择的十字路口,最初的选择悄然崩塌,一次没有自主的选择,却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漫漫旅途,一旦被一些声光所诱惑,就会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最喜欢的生活。
自己的选择,尤其不可辜负。生活貌似错综,其实很有条理。你在那件事上用过心,那件事就会成为你用心血滋养而盛开的花朵;你在那一片泥土上汗滴禾下的耕耘,那里就有五谷丰登的喜悦。时光不负有心人,等你埋头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驻足回首,身后的每一个足迹都闪着光。
我一直觉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那样的美好。因为纯粹,因为静谧。不受外界喧嚣的纷扰,没有世俗目光的评判。可以躬身与花儿一段心语,可以阅读一则趣闻,可以欣赏窗外盛开的桃花,可以码下一段心仪的文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感受到每一个瞬间的真实和美好。
这些情景,在他人的眼里或许微不足道,甚至不足挂齿,但我觉得都是那样的惬意,值得珍惜。
在自己的时区里,不与他人攀比,不慌忙的赶路,不被名利所役,以一颗平常心,过好每一个平常的当下,就会与想要的自己不期而遇。
(二)“田垄”上的脊梁
世世代代的耕者,创造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纷呈的岁月。耕者,在平平常常的时序里,闪烁着勤劳与智慧的光。
耕者,在黑色的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谷物,享受到了五谷丰登的满足与喜悦。穰穰满家,倍感耕耘的神圣与荣光,并真切地感知到了大地的厚重与包容。
耕者,勤劳善良。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在每一寸当下的时光里默默耕耘。上苍不负耕者,在一次次风调雨顺中,谷物满仓,硕果飘香。让他们感到每一滴付出的汗水都那样的值得。
那年,我成行于南山竹海。当置身一望无际的竹林,首先想到了竹农们的艰辛与不易。这一片3.5万亩的竹海,地处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处。身临其境的游客们,也许和我一样,瞬间被波澜壮阔的竹海所震撼,参天绿荫,满目苍翠,随风摇曳,滔滔碧波。当你步入竹海某一条幽径,放慢脚步,又会被竹海的一次次呼吸、一句句轻语所陶醉。
每一处湖光山色的背后,都有耕者的艰辛与付出。一位竹农说,这片竹海,破土前的竹子用四年的时间向下扎根,直到根系织成了密网,才可在第五年迎来每天30厘米的疯长。这分明是说:所有看得见的绽放,都源自看不见的沉淀,更源于耕者朝夕相伴的耕耘与守护。
真正的深耕,是破茧成蝶前的蛰伏。达芬奇三年如一日描摹鸡蛋,在枯燥里淬炼出光影的魔法;王羲之洗笔染黑八缸清水,方让《兰亭序》的墨韵穿越千年。所谓的"慢功夫",就是把一千次一万次的重复,变成肌肉的记忆,让专注与孤独化作澄明的心境。
袁隆平院士无愧“耕耘者”的称号。他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株株、一穗穗地寻找雄性不育系的水稻,专注种子的改良,让饭碗端在了国人自己的手里。耕耘者的艰辛,不仅在于体力的消耗,更在于对未知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用双手在大地上写满了艰辛与辉煌。
那些被岁月洗涤的时光,虽悄然不语,却把笃定和初心变成了一粒粒种子。稻穗在灌浆期默默吸收养分,珍珠在蚌壳中忍受砂砾的磨砺。当他人追逐转瞬即逝的烟花时,深耕者正在把自己活成了寒冬的一盆炭火,在漫漫长夜里持续发光,在孤独与静默中积蓄着能量。
无论岁月怎样的变迁,最值得赞美的绝非夸夸其谈的人,而是汗滴禾下默默耕耘的耕者。
(三)坚守心灵的清澈
“坚守心灵的清澈,是一生的课题。生命,不该被物质所役,要活出一点光泽;人生,也不该成为一段漫长曲折、充满荆棘的旅程。即使是一位孤独的诗人,也不必反复吟唱那首过时的歌谣,生活要有新意”
这是一位心灵清澈,思维通透者的感言。
说到清澈,必会想到一株青莲。她跃然于万花之上,成就了一种圣洁的象征。莲在开花的同时,其果实也已丰硕。这种花与果同生同长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寓意深刻的哲理,一切生命之旅所造成的因,必有其果做出详尽的诠释。比如,种上蜜桔必获甜蜜,种上黄连,必闻苦涩。
置身尘世的我们,应以莲明志,坚守生命的纯澈,无论旅途何以艰辛甚至不堪,都要不失心灵深处的那一份笃定与芬芳。在喧嚣的尘世里,有多少孜孜求学、向阳而生的人们,一如莲花般的圣洁,当努力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后,便迎来了繁花似锦的盛景。
干净与纯澈,并非是穿了一件洁白的衬衫,或者是历经扫除的居室一尘不染,而是心灵不曾荒芜,思维的蓓苗总在蓬蓬勃勃地生长。钱钟书老先生有一段话: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看,或者饭菜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穿一件干净的衣物不难,而心灵的纯澈却是一种心性的淬炼。能在潜意识下,把那些羁绊远行的执念,曾经的遗憾,被误解的伤害,要像清理杂物一样定期整理,留给心灵随时可放飞的空间。久之,你想要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有了纯澈的心灵,便会多了一份旅途的自在。自在,并非随心所欲,漠视方圆,而是在坚守规则的路上,行稳致远。能把规则变为一种自觉,不失自律的人,人生的旅途无疑会少了许多坎坷与风险,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过得坦然自在。
实现了心灵的清澈,才会有心性的自觉,才会对生活更加的热爱。睡前,你不妨试着回想几件值得感恩的小事,哪怕只是今天吃到了一碟久违的小菜,再现了一抹乡愁;遇见了一朵初绽的花朵,闻到了别样的芬芳;作别了一片美丽的晚霞,窖藏了一副唯美的画卷。这夜,一定会有一种温馨和感动与你相伴。
当你学会了清理心灵的杂物,当你懂得了享受独处的清净,当你发现了真善是一束光的时候,你就会豁然醒悟:干净与怡人的生活,其实,一直都在你触手可及的当下。(心迹总第99期●202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