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海燕,是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檄文,就是高尔基的那篇著名的散文《海燕》。那时20世纪60年代我在东北松嫩平原的家乡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题目为《海燕》的课文。文中说“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从这只海燕身上,人们获得的是战斗的精神,是革命的力量。
我心中的海燕,又是一种真实的轻盈的敏捷的名字叫做海燕的海鸟。我在初中毕业之前从未见过大海,也未见过海燕。1969年春天,我参军入伍来到大连的外长山列岛,成为一名守岛战士,这时我才见到高尔基《海燕》中描写到的美丽的海燕。在海岛,在晴好的天气里,人们经常能够见到的海鸟是成群的海鸥,在岸边围绕人们乞讨食物,甚至在海上追着渔船不放松。而海燕并不能经常见到,正像高尔基文章中所描写的,在阴天或者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在那些海鸥因为害怕暴风雨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的时候,此刻便有海燕在海面和厚厚的云层间振翅飞翔,如利箭似闪电,尽情地展示自己矫健的身姿,在热烈地欢呼暴风雨的来临。每每看到这种景象,人们便从飞翔的海燕身上获得一种拼搏的精神,一种勃勃的生机。
我心中的海燕,更是一本纯洁的文学期刊,它就是在大连这片热土上茁壮生长,并在文学广阔的海洋里矫健地翱翔了70年《海燕》。对这只海燕,几十年来,我一直充满着感谢感动和感激。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在《海燕》上发表散文《麦黄杏红》时是1989年,距今已经36年了。让我感动的是,那篇散文不是我自然投稿,而是时任《海燕》主编毕馥华老师亲自跟我约的。倒不是我的写作水平多么高,已经达到了被主编约稿的水平,而恰恰相反,因为那一期《海燕》是一期增刊,毕主编跟我说:“这一期《海燕》增刊,是专门刊登咱们大连业余文学作者的作品,旨在培养我们本地文学新人。”听到这里我明白了,这是我们本地文学期刊为繁荣大连文学事业的一种举措,也是《海燕》对大连本地作家作者的一种情怀。我当时发表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很多,也刚刚加入大连市作家协会不久,属于毕老师所说业余文学作者之一。听到毕主编的话,我心里感到非常的温暖,因为这既是《海燕》的一种良策,也是作为业余作者的一种荣幸。
更让我感动和出乎我意料的是,《海燕》还在我于大连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麦黄杏红》和《水绿山青》两本散文集之后,主动约请时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戴翼老师给我的两本书写了一篇长达5000多字的题为《彩绘情染黑土梦——读修成国新出的散文》的评论文章,并在《海燕》1998年第一期发表出来。戴翼教授在评论中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散文的原野中又绽开了两簇新花:大连出版社近年来先后出版的两本散文集:《麦黄杏红》和《水绿山青》……之中有些作品颇受好评并获奖,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创作功力。”“松嫩平原,是作者的故乡……他把那块黑土地当做一幅诉不尽画不完赤子情意的长卷,把自己的真情厚爱向自己的母土,向自己的乡亲,向人间大地尽情倾诉……作者把笔墨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新时期北国大地发生的崭新巨大的变化……他在散文中,歌颂了北方农民朴实憨厚、勤劳善良、顽强坚忍的美好性格……修成国的散文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北国的乡土气息……读他的散文所以感到亲切以至新鲜,就是他使用了具有强烈的北方农村生活气息以及社会时代变迁特征的生活语言。形象生动,有色有声,通俗自然,充满生活情趣。”
我是在那一期《海燕》出版发行之后才看到的,之前的情形我一概不知,因此,此事让我非常高兴又非常惊呀。高兴的是能够有戴翼老师给自己的文学作品写那么长的评论文章,且发表在《海燕》上,尽管我知道这样好的评价自己是受之有愧的。惊奇的是这个事情是谁策划的?是谁请戴翼教授来写的?戴翼教授那么繁忙,怎么会拿出那么多的时间来阅读我的那两本拙作?而且写出那么长的文章?而我的那两本散文集出版后只送过大连市作家协会和大连新华书店(销售),并未送给《海燕》编辑部,这一切,直至今天我都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无论如何,《海燕》这样重视培养本地作者,努力繁荣大连文学事业的举措,我是深深地感受到了。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海燕》陆陆续续地发表我的散文、纪实文学和文学评论有12篇之多。其中有散文《啊!百草园》《莎士比亚的故乡情结》;有报告文学《征客关山路几重》《走近香格里拉》;有文学评论《胸藏锦绣,笔饱墨酣——读王蒙长篇小说<笑的风>》《语言的魅力和功效》《踩着脚下一片土地写文章——感念陈忠实先生》等。正是在《海燕》一路的引导、指教和扶持之下,我在业余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效,相继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电影家协会。至今,我已经在大连出版社、天马出版公司、海洋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共出版散文集、报告文学集、长篇小说等12部,并有包括散文、长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影视文学剧本、文学评论、长篇传记、随笔、读书笔记等共20卷600万字的《修成国文集》问世。几十年来,我也先后获各种文学奖52项,其中有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联合举报的五年一届的中华宝石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和文学评论奖,辽宁省首届电影电视剧本征集二等奖,辽宁省散文十年丰收杯二等奖,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大连市文艺创作委员会颁发金苹果奖散文奖等,虽然没有什么国家级别的大奖,虽然我至今仍然是文学战线上的一个游记队员,但是,我还是很感欣慰的,我尤其感谢感激《海燕》一直以来的的扶持、认可和厚爱。
我后来接触到一些外地作家,有几位作家说过,他们都在省以上的文学刊物发表过作品,他们也都给《海燕》投过稿,但是,没有发表过,他们觉得《海燕》对稿件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话里话间,感觉到他们对《海燕》心存崇尚,甚至还有几分敬畏,他们都很渴望能在《海燕》发表作品。当他们听说我在《海燕》上发表一些作品时,顿时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有个文友还问我认不认识《海燕》的主编和编辑?言外之意,可否为其刊用稿件牵牵线搭搭桥。听了这样的话,我是既自豪又无奈。自豪的我们大连的文学刊物《海燕》有这么好的声望,这不仅是《海燕》的骄傲,也是我们大连人的骄傲。同时,也证明了几十年来,《海燕》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办刊方向,始终坚持作品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无奈的的是,对文友的请求,我只能默言以对。因为我知道《海燕》的办刊宗旨和用稿原则,我所有在《海燕》刊登的稿件,都是自然投稿或编辑约稿,没有一篇关系稿件。因为这样做,不仅是对编辑和刊物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文学的尊重。
我感谢《海燕》,我敬重《海燕》,我期望《海燕》以更加矫健的身姿,翱翔于文学领域更加广阔的碧海蓝天!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