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别的孩子用食指蘸着口水翻书,我偏不,我会郑重其事地把手洗干净,一页一页翻动着书本,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既可笑又可爱,有时看书入迷了,像个木头人。我的母亲是老师,她说:“世上万事,最怕‘一懒二拖三不读书’。”真正喜欢看书的孩子,专注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总是很高,书本中得到的快乐和能量,最滋养人。
依稀记得上小学一年级,刚发新课本,母亲就会用棕色的牛皮纸给我包上书皮,还在上面画上两个翩翩欲飞的蝴蝶。一学期过去了,别的小朋友的课本像卷边的葱油饼,我的书本依然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后来,我的“护书”小秘决得到不少同学的效仿。
我姥爷上过私塾,会双手噼里啪啦的打算盘,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家中有个枣红色梨木书柜,摆放着好多老辈人留下的线装书。每当我踩着方凳取下泛黄的“旧书”,全神贯注地阅读,有时大气都不敢出。姥爷说:“‘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虽然似懂非懂,可我能感觉到,书里一定有“好东西”。
有人说,暑假是孩子们的“甜甜圈”,狂睡玩疯才是真。有一年暑假,我去姑姑家做客,由于是临时决定,匆忙之中没有带书包。那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姑姑给我收拾床铺,垫上新凉席,可我迟迟不肯入睡。为了安抚我那颗“躁动的心”,姑姑就着月色,给我摘了她家的大石榴,可我还是闹着回家,问起原因,是我忘记带书包,明天早上起床无书可读。
姑姑家也没有什么书,第二天一大早,她爬上木楼梯,给我找了几本姑父读初中的课本。存放已久的书本,因为很久没有翻阅,硬如砖头。可书的“天头”部分印有红色的《毛主席语录》,至今记忆犹新。得到这几本书,我好像看到另一个世界,一头钻进书本里,每本书我都看了三、四遍。姑姑跟邻居大嫂说:“这小妮子,刚来就吵着回家,拿了几本书给她看,这不,天天捧着书,用功得很,好像喝书呐!”
大嫂接着话茬夸奖我:“这小姑娘,还不到10岁,就这么喜欢看书。暑假,哪个小孩子不都是玩疯了才开心。还是你们家风好,不愧是书香门第。你看,你看,咱们在这说了这么久的话,小丫头念书上紧,硬是没有抬头。”
第一次,我听到“喝书”一词。后来问母亲“喝书”是什么意思?母亲说:“你姑姑说得很形象。喝书,是咱家乡夸人爱读书的最高境界,好像把书里的内容一股脑儿灌进肚子里。书是营养品,肯定养人!坚持看书,会让人脾气更温和,心态更平和,认知更谦和。”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我清楚地记得,35年前的那个秋天,我独自一人背着帆布包,前往重庆沙坪坝区一个煤田地质学校读书。那时,我们居住的小城没通火车,只好前往一个叫“新余”的陌生城市,从那里坐上绿皮火车,去寻找我心心念念又忐忑不安的远方。
我能考出去,最高兴的是母亲。通过读书改变了女儿的命运,她欣喜。我那洗得发白的背包里,放在几身替换衣服,一双花了5.9元买的胶底鞋,一瓶雪花膏,一袋母亲炸的“油陀螺”,还有一本我省吃俭用购买的文学期刊——《收获》。那时,没有手机,坐的是最便宜的慢车,近30个小时,因为有书本陪伴,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为我壮胆。
在山城重庆,我没有和别人比吃穿,而是暗自比学习,最爱去学校图书馆。每看完一本书,我就记录下来,一学期结束,我阅读的书单非常可观。最感动我的是日本小说家森树诚一的《人证》里面的《草帽歌》,如泣如诉,令我泪流满面。管理图书的阿姨特别关照我,放寒暑假也破例借书给我。虽说毕业30多年了,内心深处一直感谢她。毕业时,图书馆刚好处理一批旧书,我把吃饭的钱都省下来买书。“掬水月在手,翻书香满身”,发黄的纸张,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它们记录着我“匆匆那年”的青春印记。搬了几次家,这些书总是舍不得处理掉。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喜欢安静地阅读,阳光里、灯光下,打开一本书,慢慢顺着书中的枝枝蔓蔓一路前行,绝对是一种奢华的感受。
很喜欢梁实秋的一句话:“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一边阅读,一边写作,梁实秋先生用清丽饱满的笔调,从庸常的生活中,升华出一种恬静淡雅的生活情趣,读书至乐,书香萦怀。
读书为友,满路芳华。近些年,尽管用电脑写作了,可我还是把以前没有用完的方格稿纸、信封和邮票珍藏起来。我的书房取名“静思轩”,白色书架上,一排排书静静地守着我,我也静静地守着它们,书页里的清韵流年,是一种丰盈和满足。星空,使天空绚烂夺目;读书,使日常充实有趣;思考,使人生达观深邃。我需要的阅读,不是囫囵吞枣,不是只做“书过道”,而是要学以致用。《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菜根谭》《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等书籍,我家不止一个版本。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眼睛能涉猎到的,或许只是方寸之间,阅读,可以让人领略广袤的世界。我有睡前读书的习惯,有朋友问我如何坚持这么多年阅读,我觉得不能用“坚持”这个词,阅读,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它能给我独处的时光带来唯美的瞬间。
对镜画眉,临窗读书。用安静的耳朵,用宽厚的眼神,用淡雅的心境,在书页里行走,人变得更简单,更有趣,更豁达。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的惠济河边,桃花红、梨花白的老家,典藏着我童年的记忆。30多年前,我们举家南迁,到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家乡,对我来说,是感恩的地方,是心灵的原乡,也是我文字里最喜欢书写的地方。借助文字的魔力,把对家乡的情愫和眷恋,倾注于笔端,以释放心灵的重负,文字,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近几年,我除了对身边的庐陵古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外,还创作了讴歌地质工作者的散文和诗歌。节假日,走村访巷,只为得到最原始、最地道、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与人合著《千年荣耀——庐陵文化精粹》《吉州民俗》《庐陵状元》《庐陵书院》,为此,《井冈山报》和《吉安广播电视报》为我开辟了专栏,把这些抢救性的文字记录下来,虽然不容易,可这些事情做完之后,我心里非常欣慰。
我信奉“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遇见好词好句,我喜欢摘抄到漂亮的笔记本上,日积月累,这些年的阅读时光,我抄写的笔记本堆起来近一米高。空闲时间翻阅笔记本,重温和感悟里面的好词好句,对我的阅读和写作非常有益。以书为伴,营造最醇、最美的阅读风气,2018年4月,我家被评为江西省“书香家庭”。
一段时间不阅读,我就能感觉到内心的“空”。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如今,拿出手机享受信息快速更替所带来的方便,刷刷抖音和快手,时间过得飞快。也许,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会被这种“快餐文化”带来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所迷惑。可静下心来,我们还是需要经典阅读,用本色书香来沉淀和丰盈内心。都说文学边缘化了,我为什么还在坚持阅读和纯文学写作?我认为,书本可以让我安静,让我不世俗,让我与人为善,让我心中充满希望。文字有根,书香有味,阅读有福,不是吗?
越过时光的河流,漫过季节的额头,读过的文字,写过的书,都沉淀着时间的芳香。每一串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篇文章,每一次编印,寻找知音的一刹那,如琴弦上流畅的音符,遇到真心喜欢的读者,是文字的幸运,是阅读的价值体现。
一本书的“慢时光”,对抗着这个世界的“快节奏”。阅读,让整个生活拥有吉祥的色彩,在路上,永远不晚。胸中藏锦绣,阅读,悦读,心有多静,福有多深,生活就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