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馍里的烟火人生(散文)

洛千影 2月前 142

立春了,天气慢慢暖和起来,春风一吹,心情也跟着舒畅。俗话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早起没事,我就想着去四里棚早餐街吃顿早餐。

还没走到四里棚,那股浓郁的烟火气就扑面而来,热干面的红油酱香味、胡辣汤的辛香味、油条的焦香味、豆腐脑的豆香味、牛肉汤的鲜香味……各种味道混在一起,直往鼻子里钻,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走进早餐街,热闹得很。街道两边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招牌五颜六色,写满了各种诱人的美食名称,让人目不暇接。卖热干面的师傅动作麻利,抓起面条在开水里涮几下,捞出来放碗里,接着加芝麻酱、红油、葱花、榨菜,筷子一搅和,一碗热干面就做好了;卖胡辣汤的摊主掀开锅盖,热气腾腾的,香味也跟着出来了,他拿起大勺子,给顾客一碗一碗地盛汤;卖油条的师傅把面团切成段,一拉就放进油锅里,“滋滋”响几声,油条就变得金黄酥脆了。吆喝声、笑声、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

街上人很多,挤来挤去。年轻的爸妈带着孩子,孩子兴奋地指着各种小吃,吵着要吃;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一边吃一边拍照,还不停地说着什么;头发花白的老两口,互相搀扶着,慢悠悠地逛着。

我顺着香味,来到了卖勺子馍的摊位前。摊前人不少,排着队。做勺子馍的是个老大爷,头发都白了,穿着一件旧旧的深蓝色外套,虽说衣服有些破旧,但是很干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他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皮肤粗糙干裂,可做起勺子馍来,那叫一个麻利。

老大爷拿起特制的凸底长把铁勺,舀起一勺面糊,手腕轻轻一抖,面糊就稳稳地落在勺子里。他熟练地将面糊在勺子里均匀地摊开,中间用手指弄个小洞,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勺子放进油锅里。“滋滋”几声,油花就冒起来了,勺子馍在油锅里开始变样。刚开始面糊软塌塌地贴在勺子上,过一会儿就凝固了,脱离勺子,在油面上漂着。老大爷拿着筷子,时不时给勺子馍翻个面,让它受热均匀。慢慢的,勺子馍从白色变成了金黄色,香味越来越浓,排队的人都忍不住咽口水。

我站在队伍里,一边等一边和老大爷聊了起来。老大爷说话带着浓浓的信阳口音,声音有点沙哑,但是特别热情。他说自己卖勺子馍都三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干,一直干到现在头发都白了。他说早些年日子过得苦,一家老小都靠他养活。为了多挣点钱,他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去市场挑最新鲜的大米和黄豆,回来就开始磨面糊、准备食材。晚上经常忙到很晚才收摊,回到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想过不干,就守着这个小摊,用自己的双手,给家人挣了个安稳日子。

说着说着,老大爷眼里闪过一丝疲惫,不过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坚持。他说:“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可我还是闲不住,觉得干点活心里才踏实。看到顾客吃着我做的勺子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我就觉得再辛苦也值了。”他说得简简单单,可我能听出他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这门手艺的执着。

看着眼前金黄酥脆的勺子馍,我想了很多。这小小的勺子馍,看着普通,其实承载了不少东西。它不光是一种好吃的,还是信阳的一个标志。这么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像老大爷这样的人,靠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和坚持,把勺子馍的做法传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简单的食材变成了美味,也把信阳的饮食文化带到了各个地方。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勺子馍可能就是一种普通的小吃,但对信阳人来说,它是家乡的味道,是小时候的回忆,走到哪儿都忘不了。每个信阳人,都能从勺子馍的香味里,找到温暖和感动。它见证了信阳的变化,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信阳人的成长。

再看看街上的人,大家都被这小小的勺子馍吸引过来。有的是本地人,为了这熟悉的味道,为了找回小时候的感觉;有的是外地人,想尝尝这特别的美食。这小小的勺子馍,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大家连在了一起。它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因为这一份美食聚在一起,一起分享生活的美好。

终于轮到我了,老大爷笑着递给我一份刚出锅的勺子馍,说:“老板,趁热吃,味道最好。”我接过勺子馍,又去旁边买了碗豆腐脑。勺子馍外皮酥脆,一咬“咔嚓”一声,麦香味和油香在嘴里散开,好吃极了。再舀一勺嫩滑的豆腐脑,和勺子馍搭配在一起,味道刚刚好。

在这个立春的日子里,我吃着这熟悉又温暖的味道,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眼前的老大爷,还有这小小的勺子馍,都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意。我相信,不管时间怎么变,这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都会像这勺子馍的香味一样,一直留在这座城市里。

原创首发秀才文学网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