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江山散文)

萧逸尘 1天前 16

美军发动的“金化攻势”(代号“摊牌”作战),重点进攻五圣山南麓上甘岭附近的两个高地,志愿军进行了顽强的防御作战。志愿军战史把在上甘岭地区的作战,称为“上甘岭战役”。此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历时43天。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双方伤亡3万多人,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整个战役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1952年10月l4日---10月20日),争夺表面阵地;第2阶段(10月21---10月30日),志愿军坚持坑道斗争;第3阶段(10月31日---11月25日),志愿军实施决定性反击。

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

1952年10月14日3时,范佛里特的“金化攻势”开始了。美7师与韩2师集中了50多架飞机,320多门大口径重炮,127辆坦克、战车,以罕见的火力密度猛烈轰击志愿军阵地,对15军30公里防御正面进行火力准备。其中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在这两个不足2.7平方公里的高地上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飞机投射500余枚炸弹,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猛烈炮火炸得两个高地烟火冲天、土石纷飞,志愿军步话机的天线和电话线都被炸断,高地表面上的野战工事全部被摧毁。在长达一个多小时高密度高强度的火力准备之后,晨4时30分,美6师第31团、韩2师32团及第17团一个营,共7个营的兵力,分6路向五圣山前沿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与此同时,美韩军队又以4个营的兵力向西方山和芝村方向15军44师部队进攻。在15军约30公里宽的正面上,战斗全线打响。

这时,志愿军第45师的炮兵大部分还在准备反击注字洞南山,来不及转移阵地支援上甘岭地区。能够支援上甘岭步兵作战的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因此,志愿军第135团担任防守的两个营,主要依靠步兵火器依托各个暗火力点,抗击密集冲锋之敌。

美第7师第31团进攻597.9高地,志愿军最先与美军接火的是9连597.9高地11号前哨阵地上的一个班。在美军猛烈炮火下,这个班很快蒙受了巨大伤亡,等打退美军4次冲锋后,就只剩下一个战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坚持战斗。防守2号阵地的8连1排见11号阵地失守,排长立即组织两个班前去反击,但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军炮火覆盖射击,只剩5个伤员被迫退回2号阵地。11时许,2号阵地失守,东南的7号阵地因此陷入孤立,随即也被美军占领。只有最关键的9号阵地,依然岿然不动。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由9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3排防守。秦庚武见美军炮火异常猛烈,如果在阵地上一下投入兵力越多,那么伤亡也就越多越快,所以他只在表面阵地上同时投入3个人,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打得从容不迫,因此顶住了美军的多次进攻。经一上午的激战,美军攻击部队7师31团的2营、3营损失均超过了70%,未敢使用1营,就将31团撤下去休整,换上第32团接着再战,一直打到黄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韩军第2师32团攻击志愿军537.7高地北山阵地。韩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分3路发动猛攻,志愿军守备部队135团1连依托被炮火严重摧毁的阵地英勇坚守,韩军的攻击连连被击退。这时,美军的航空兵出动了20余架B—26轰炸机来支援,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把志愿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志愿军浴血奋战,直到12时许,韩军才攻上了主阵地。志愿军与敌人进行了惨烈的白刃肉搏,寡不敌众,1连仅存的20余人退入坑道据守。战至下午17时,537.7高地北山除9号阵地外,其余表面阵地都告失守。

14日晚7时,志愿军第15军首长和第45师首长研究决定,以第135团3个连2个排进行反击,夺回上甘岭的表面阵地。这时第45师增加了炮兵,在炮兵的支援下分4路展开反击。经3个小时的战斗,在转入坑道部队的有力配合下,全部恢复了阵地,歼敌1900余人,击毁坦克3辆、缴获坦克1辆。在这次反击中,第135团第7连2排排长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亲自带领一个班开辟反击道路,两腿被炸断。当美军冲到他身边时,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为迎击美军对上甘岭地区更大的进攻,14日晚,志愿军第15军和第45师除将准备反击注字洞南山的炮兵支援上甘岭作战外,并调134团(团长刘占华)和第133团(团长孙加贵)各l个营,作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预备队。志愿军第15军后勤部决定将主要力量用于五圣山方向,志愿军后勤第2分部根据志愿军总部的指示,决定加强15军的野战医院和粮弹供应。

从15日起,美韩军又先后投入两个团又4个营的兵力,在炮兵、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轮番进攻。志愿军第15军也不断投入兵力火力,与美军展开反复地激烈争夺。15军45师在火箭炮和其他炮火支援下,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于19日晚全部收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至20日l时,全部收复了597.9高地表面阵地,歼灭了美第7师5个连。

在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反击部队在夺回该高地西北山脚后,被美军占领的“0”号阵地火力所阻。志愿军第135团第2营营部通信员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0”号阵地狂喷的火舌,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道路,保证了反击的胜利。

10月20日5时,美军在30架飞机和强大炮火支援下,以美军和韩国军各一个营,向志愿军阵地进行拼命反扑。激战一日,志愿军因伤亡过大,弹药消耗殆尽,除继续控制597.9西北山腿4、5、6号阵地外,其余表面阵地先后被美军夺去,两个高地的志愿军部队全部转入坑道坚守。至此,上甘岭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这一阶段作战,双方都不断增加兵力,在两个高地上进行反复激烈争夺。美军先后投入17个步兵营的兵力(美军9个营、韩国军8个营)。志愿军第45师也先后投入2个步兵连兵力。志愿军有组织有计划的夜间反击进行了7次,其中3次全部恢复阵地,4次部分恢复阵地,共歼敌7000余人,自身也伤亡3200余人。中朝联合司令部通电嘉奖第15军和第45师。

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坚持坑道斗争

从10月21日开始,志愿军第15军45师转入了坑道作战,上甘岭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坑道作战阶段。597.9高地共有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3条大坑道和5条小坑道都在志愿军45师控制下。45师134团3营8连,在李保成连长的率领下进入1号坑道。1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美军虽然占领了表面阵地,但坑道仍在志愿军手中,坑道里的部队随时可以与反击的部队里应外合,对于美军而言是极大的威胁,坑道一日不除,美军一日不得安生。因此20日以后的战斗,就是以坑道为争夺焦点。

美军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后,随即调来了工兵营和韩军的劳工营,日夜不停抢修工事,共修筑了70多个永备火力点,部署了14门无后坐力炮和65挺重机枪,构成了完整的火力配系。韩第2师接防后,在一般情况下最多容纳两个连的高地上部署了整整4个连,还在高地南侧的反斜面部署了两个连,作为浅纵深的反击力量。

志愿军决心打下去,要全部收复上甘岭地区的两个阵地。为此,志愿军总部首长决定,将原定10月20日结束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延续到10月底,以配合上甘岭地区防御作战。同时,第三兵团、第15军也调整部署、加强后勤,从各个方面充实、加强第15军45师的人力和火力,指挥坑道作战。

10月22日,战斗再度打响,争夺的焦点就是1号坑道。美军对坑道口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用炸药包爆破;向坑道里投掷手榴弹;甚至使用P—51飞机低空俯冲扫射……。美军火力又猛,坑道口又窄,眼看情况危急。志愿军8连连长李保成,立即召唤纵深炮火支援,用炮火制止美军对坑道口的破坏。天色一黑,坑道部队就组织小分队出击,四下炸地堡、摸哨兵,搞得美军草木皆兵,夜不得宁。

23日晚,45师组织135团5连,协同坑道里的8连实施反击,力争夺取1号、3号阵地。23日天刚黑,火箭炮团以一个营8门火箭炮,对597.9高地进行了两次齐射,随后步兵发起了攻击。8连在副连长侯有昌指挥下,冲出坑道由主峰向东北山梁进攻,5连则从东北山梁顶端的2号阵地向主峰攻击,实施两面对进合击。5连陷入美军的预设伏击圈,全连伤亡惨重,剩下的10多人退出攻击。8连孤军奋战,经过9次反复争夺才攻下1号阵地,然后再继续向3号主峰阵地推进。美军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向1号阵地反扑,8连连长李保成只得下令放弃反击退守坑道。

美军一面以各种手段围攻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一面为继续实施进攻而调整部署。10月25日,范佛里特将遭受严重打击的美第7师撤出战斗,将夺取上甘岭两个高地的任务全部交给韩国第2师,并调韩国第9师作为预备队。对此,韩国人非常恼火。接替丁一权任韩国第2师师长的姜文奉说:那本来是预定由美第7师担任的进攻任务,却让我们当“替死鬼”。在接受换班命令时,姜文奉就忿忿地想:美国人、韩国人同样都是人,这不是叫我们替他们牺牲吗?但是,他也只好服从命令。

这期间,美韩军采取了种种残酷的手段,破坏坑道,企图歼灭坑道内的志愿军部队:用飞机、大炮对主要坑道进行狂轰滥炸;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在坑道口上面挖掘深沟,用炸药爆破;向坑道口内投掷炸弹、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汽油弹、硫磺弹、毒气弹,或用火焰喷射器喷;用石土、麻袋、成捆铁丝、铁丝网封堵坑道口等等,无所不用其极。1号坑道的两个洞口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小的透气孔,8连伤亡了37人才将洞口重新掏开。45师立即将4门75毫米山炮前推,专门轰击破坏坑道口的敌人。

最恶毒的是,敌人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饥渴成为志愿军最大的敌人。在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高达90%,甚至超过了坑道部队的伤亡率。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了火线运输员的鲜血,大量的物资也因此损失在路上,送进坑道的微乎其微。在艰难的火线运输中,志愿军第135团第5连一位年轻的运输员,在将弹药运进坑道的同时,带进来一个苹果。运输员将苹果送给在坑道内的第7连连长张计法。张连长接过苹果,他舍不得吃,让坚守坑道的战士们用这个苹果润润喉咙。但是战士们谁也含不得吃这个宝贵的苹果,又完整地传回到连长手里。最后,在连长命令下大家才一人一小口分吃了这个苹果。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志愿军坚守坑道作战极其艰苦。有的坑道被炸塌,坑道口被堵,坑道窄间缩小,人员行动极为困难;坑道内空气板度污浊,硝烟、毒气、血腥、粪便和汗臭充满坑道,常引起人员窒息;粮弹缺乏,特别是饮水困难,甚至饮尿止渴……,坑道内的志愿军忍受着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困难。坑道里最受煎熬的,要数那些无法转下高地的伤员了,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伤员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全靠坚强的意志和自身的体质支撑着。而且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伤员都自觉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没法拿下来。留在坑道内的卫生员,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护理伤员。她们的优秀代表,就是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卫生员王兰的原型王清珍。

志愿军第15军针对美军对两个阵地坑道的封锁和破坏,专门部署炮兵负责保护两个阵地的各主要坑道口,支援两个阵地坑道部队的反击。在炮火支援下,坚守坑道的部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反击,袭扰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从10月21日到29日,共组织班组兵力,以突击手段出击158次,除9次末奏效外,均获得成功,共计歼敌2000余人,并恢复了7处阵地。他们还利用反击的机会,部分轮换坚守坑道部队,向坑道内补充粮弹、医药和饮用水,送来祖国慰问团带来的慰问品、慰问信。坑道内外部队互相配合,有效地坚持了两个阵地的坑道斗争,为决定性反击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志愿军实施决定性反击。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