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婆婆丁,名字怪有意思的,俗味满满的。最初的认知是那白绒绒的籽花,摘下来使劲一吹,像一把把小伞随风飘起,漫天飞舞,就像一则童话。小时候跟着娘挖野菜时,娘对介于药与菜之间的界限守得很严,并没有专门地教过我,因此我也不曾对它有过一丁点的非分之想。
婆婆丁是药材,这个认知来自父亲的故事。抗战时期,父亲曾受抗日政府的派谴,到离鬼子据点较近的胶东扈家村当教书先生,父亲说:当上先生一下子成了这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除了教孩子认字之外,村民有什么大事小情的都要来找。曾经有一位青年农民领着媳妇过来,说媳妇乳房肿胀痛得在炕上直打滚。让他去县城看医生,农民说没有钱看不起大夫,就信着先生了。无奈,我给他开了个方子,让他到地里挖二斤蒲公英,一斤煮水,一天三碗服用;一斤捣烂外敷,连用三天。到了第三天小两口又来了,说是病已经好了。这个神话一样的故事让我对婆婆丁有了特别的认识。后来我亲身体验了用婆婆丁根冲水代茶治牙疼和用婆婆丁水擦洗治皮肤过敏的神奇效果,加深了我对婆婆丁的信服。也源于此,平时会挖上一些,分部位晒干或是焙干,长年储备着,以解不时之需。当然,有时为了应急,还是会顶着雨或是摸着黑去采上一把。
二
据查,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十六岁的姑娘患了乳痈,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便横下一条心乘夜晚偷偷逃出家园投河自尽。事有凑巧,当时河边有一渔船,上有一个蒲姓老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他们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小草,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病痛之处,不几天就全然而愈。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为了纪念渔家父女,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蒲”为姓氏,“英”是花的意思。多么美好的名字啊。
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在《本草新编》中有介绍,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等。但我感觉,婆婆丁的药用开发依然热度不够,市面上还不曾见到蒲公英黄花茶的身影。婆婆丁的根叶均有药用,想必其花自然也不例外,也许只因它司空见惯而没有专门去研究。本人之所以说到婆婆丁花,是因为曾经专门采过一些品尝,其味道和口感均优于茎叶,当然,还因为那年在避暑山庄大门外遇到的那好大一片黄花,如今仍在梦中萦绕。
婆婆丁当菜吃,那可是认知的另类升华了。我第一次吃婆婆丁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次应邀到好友家吃饭,其他的山珍海味有多少都不记得了,酒过三寻菜过五味之时,主人特地端了一盘拌得墨绿的野菜上桌,卖了个关子,让客人品尝猜猜是什么。试着尝了一口,冰凉、咸鲜、香辣、微苦,那个惊艳感觉满桌子的菜品都黯然失色。客人相继摇头均不知其为何物,主人这才非常得意地说是凉拌婆婆丁。而正是那次味觉上的隅遇,驱使我对挖婆婆丁有了特别的兴趣。
三
挖婆婆丁有很强季节性,但从食用角度来看,一般在春秋两季为佳。春季,婆婆丁是发芽最早的野菜之一,春季的婆婆丁分为新老两种,一种是越冬苏醒的老根新芽,出叶快,生长迅速,最先达到采摘的“标准”。另一种是去年秋天花籽落地,开春发芽,由于没有母根的滋养,生成的速度要慢一点,但正是这慢的一点,将采摘期延迟了十几天,正好给了人们一个连续采摘的过渡。因为新老的区别,人们对其根的取舍也自然有了差别。然而,婆婆丁是那种周期循环速生性的植物,它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开花结籽,再迅速重复下一个轮回。所以,人们会觉得它的翠绿叶片和金色花朵总是伴随在你的身边。秋季的婆婆丁是苦味最浓的时候,无论当菜或是入药都是最佳的选择,但秋季却往往没有人去注意婆婆丁了。
挖婆婆丁是容易上瘾的。东北的初春,农家早早就开始在田间路边采撷婆婆丁,我称之为挖早挖小,不仅仅是满足城里人尝鲜的需求,更是为了抢着早早上市以换它最高的商业价格。在北方小城,早市上的婆婆丁最先的价格是在15元一斤,那是大棚种植的那种,而人工采挖的野生婆婆丁则能达到每斤20元左右。所以最早的那茬婆婆丁是属于农家的,及至城里人心生动意之时,农家已赚到了第一桶金。
挖婆婆丁是否上瘾在于心态,趁着周末举家出动去挖婆婆丁,在东北小城是常见的事情。早早准备好了饮食水果甚至酒水,开车到附近的山坡田地,先打个场子铺上地垫卸下所带的东西,于是开始工作。孩子们当然是跟着去玩的,让他们充分展示着对大自然所有的好奇,大人们则在满世界地寻找挑挖。期待的是中午全家人在一起的野餐盛宴,把带来的所有食物吃完,然后打道回府。这种方式是以玩为主的,收获多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有了开头就有了惦记,再来个几次也就说不准了,那毕竟牵动的是亲人与情感。
本人挖婆婆丁自然是要将休闲与采集高度统一的,虽然没有指标管理,但还是很看重收益的,每每挖得所带容器装不下了才收工。回家再进行一次择洗,然后就是炒烫,速冻。那些为了药用的茎叶或根,直接进行焙炒,将水气炒出后再晾干,婆婆丁根则要炒得稍稍有些焦糊方好。我对婆婆丁的采集有自己的心得,往往春季不去凑热闹,重点放在秋季。每年十月初会专门乘船去江心柳树岛挖一次婆婆丁,不仅因为岛上的风光和空气好,还因为那的婆婆丁最大最嫩。特别是生长在枯草丛中的婆婆丁,叶宽茎肥,茎叶长约盈尺,且无任何污染,品质应是上乘的,此时采撷又正好食用一冬,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沾了。
四
当然,我见过的最优雅的采摘者是那些晨练的女士,清晨在公园里散步,不时弯腰在草坪中掐下几片婆婆丁的嫩叶,走了几圈下来,正好采了一把,随即溜达回程,一盘清清靓靓的小菜一洗就得了,想吃了,明天依旧照此办理,还真把公园当成自家的菜园子了。
婆婆丁为菜,吃法无外生熟两种,东北人一般喜欢吃鲜婆婆丁,简单地洗净蘸着酱吃,入口微苦,清爽开胃,有清热败火的效果。而婆婆丁作为蘸酱菜的一种,是春季东北大小饭店里的必备,也是食客的应季必点佳肴,这个时节上饭店怎能没有婆婆丁呢?熟吃即是氽水后再凉拌,拌料中必须有蒜沫、韭花、辣椒油,其它调料则可以随意发挥。这里特别提示,氽水冷冻之后的婆婆丁,带着冰碴儿凉拌的效果那是绝佳,各位不妨一试。胃肠不好的慎用。熟吃婆婆丁目前还入不了饭店,尽管最近几年婆婆丁饺子的美味也在冲击着东北人的味蕾,但终因季节的原因,仍在小众品尝的范围之内,不免让品过之人多了一份自豪。
婆婆丁顽强的生存力是比较罕见的,在一年里的三个季节,它都在生长着,繁衍着,当仁不让地争夺着、占距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它不择泥土、地域,甚至在墙角砖石缝中也毅然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籽。婆婆丁的这类品质,给人以激励的遐想,它的平实朴拙,不在乎风霜雨雪的侵扰,即使冰天雪地也动摇不了它生命的活力。一株小草自有傲然于世的自立,亦能默默无闻地自处,从紫色的芽尖,到墨绿的叶片,再幻化成花的金黄,转眼又变成了籽化的雪白,借着风儿飞向天空,飞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开拓崭新的领地。人若有此底气,何愁无为也……
完成于202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