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面(散文)

韩熙羽 11小时前 10

在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面食家族中,烙面无疑是小众食品。据我所知,仅在陕西咸阳市的礼泉、乾县、永寿以及兴平等部分地区,人们过春节或进行红白事时才吃烙面,它也是我儿时记忆中最钟爱的面食之一。

起源于中国的面条,已有四千多年的食用历史,从古至今其制作从人工到机器诸多演变,做法上无非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采取揉、擀、扯、拉、压、捏、抻、挤等手法,制成或宽或窄、或薄或厚、或扁或圆的长条状或片状,最后经蒸、煮、炒、烩、炸而成。

陕西关中盛产小麦,是面食的天堂,仅有名的面条就有一百多种。而烙面顾名思义则是“烙烤”出来的,就是将面粉摊成煎饼,然后切成面条状,食时浇以臊子汤。因其做法费工费时,流行区域较小,至今许多人只闻其名,未尝其味。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闻所未闻。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七八,便是家家户户制作烙面的时候,故乡人称之为“摊烙面”。过去老家的烙面多以荞麦面为主,荞面易熟但粘结性差,不易加工,所以还要掺和一定量的麦面,才能使做出的烙面筋道。平日里不大管做饭洗碗等灶上事儿的男人们,制作烙面时必要亲自上阵,以其体力和耐力完成和面的任务。

到了腊月二十七这天,天刚擦黑,我看到伯父就戴上围裙,挽起袖子,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开始调制摊烙面的面糊了。只见他将数十斤荞面和少量的麦面粉倒入放在地上的大瓦盆里,一边徐徐加水,一边使劲揉搓,将面和成面团。然后再不断加水抓洗,如此反复,直到将面中的面筋洗出,最终和稠搅匀,形成稠稀适当、具有韧劲的面糊。面和好后,还要饧面一夜,并备好摊烙面的柴火,就是碾场后储存于场上的麦草。麦草易燃且火势温和,易于掌握火候,是摊烙面的最佳燃料。

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各家各户的女人们就开始摊烙面了。我能记事起,我们家制作烙面的煎饼都是祖母摊的,用的锅是现在很少见到的凹形大铁锅。只见祖母坐在灶旁的麦草堆中,开始将锅烧热,用蘸满油的特制擦子擦拭锅底几遍,然后舀上一勺面糊倒到锅里,再用木制的弧形刮片,左右转圈将面糊摊开抹匀,不到几分钟一张煎饼就出锅了。一个上午,祖母不断重复着这些动作,满满的一盆面糊就在这劳作中,变成了一张张既圆又薄的煎饼,晾满家里的案板、水缸、绳索。摊好的烙面,像一面面散发着香味的旗子,随手拿起一张卷起来,蘸着和好的辣子醋水调料,咬一口筋道之中满溢荞麦与麦子的混合香味。这一天,全家人的主食就是这摊好的煎饼。

当一大面盆面糊终于见底,最后一张煎饼被拎出铁锅,制作烙面最关键的摊煎饼环节,在祖母费时费力的辛劳中终于结束了。等到晾晒的煎饼变凉并失去大量水分之后,家里的女人们便一起动手,将其一一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集中码放于案板上,上面放上木板,再压上石头等重物,使其压实固形,就这样一整天时间就过去了。

到了第二天,家里的女人们将被压成长条形的煎饼,在案板上逐条横切为比韭叶稍窄的细丝,这就是烙面了。切好的烙面,一层层整齐地码放于筛子、簸箕等器物中,盖上家里女人自织的花布,贮藏于屋中阴凉处。这些烙面可供全家人正月里食用许多时日,少则近十天,多则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随着烙面制作完成,那些层层摆放整齐的烙面,让我们这些孩子们知道期盼的新年就在眼前。

在我们老家,人们过年是不吃饺子的,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家人团聚或迎春待客,多以浇汤面待之,可见人们对面条钟爱有加。按照春节风俗,正月里是不能动刀动剪的,在没有压面机之前,浇汤面多以手工挂面和烙面为主。挂面细而光滑筋道,但吃的急了容易噎人,所以,我最爱吃的还是烙面。

七十年代,故乡依然保持着大年初一祭拜先祖并给同族老人拜年的传统习俗。到了初一这一天,一大早,我们这些孩子们参加完祭拜先祖的仪式,便逐家逐户地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每当这时,祖母就在家里忙着烹制浇汤面的汤料了。

在那个吃用匮乏的年代,平日里吃浇汤面的配料极为简单,印象中只要有油泼辣子、盐和醋,再放点韭菜、葱花就算不错了,也没有烙面可吃。可过年浇汤面的配料要丰富得多,首先是油泼辣子不同于往日用菜油,而是用过年买的新鲜猪肉中提炼的大油,汤则是煮肉后的肉汤,再以胡椒、花椒、桂皮和五香大料,盐、陈醋等调味品巧妙搭配,然后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臊子汤。当我们这些小孩子给家族的老人一一磕头拜完年,怀揣着核桃、糖果、枣等礼物而归,祖母把浇汤面也做好了。

浇汤面讲究汤多面少,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吃烙面同样如此。吃洛面的汤还要始终保持滚烫,灶坑里始终放着一些劈柴,使汤一直处于加热状态。食用时从篮中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将滚热的浓汤浇上,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热气蒸腾,美味浓烈。与其它面条不同的是,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否则难以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酸辣香味。

大年初一室外天寒地冻,刚从外面回来冻得耳朵、手、脸生疼的我们,几碗烙面下肚,额上竟冒出细细的汗珠。由于浇汤烙面汤多面少,吃五六碗是常事,十几碗也不算多。

烙面尽管存在区域较小,且以浇汤食之为宜,颇有些“深藏民间无人识”之境,但它产生的历史悠久,来头却不简单。据考证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相传周武王巡猎途径关中地区,不慎坠马受伤被当地农户所救,养伤期间,吃到了当地农户家中的烙面,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食用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带回营中,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今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儿时的记忆总是刻骨铭心。离开故乡时正是改革开放之风吹拂神州,几十年时光过去,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吃用已极大丰富,而我对烙面的青睐却始终如一。每到新年来临时,都要让朋友从老家捎一些烙面,要不年过得好像没滋没味。只是现在家乡一般人家可能都不做烙面了,也很少有人种植产量低的荞麦,所买者多是机器制作的麦面烙面,尽管汤料比起那个年代更加丰富多样,但吃起来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无法找回曾经的味道,我们就靠回忆吧,总能弥补一点遗憾。

作为传统面食的烙面,虽然兴盛区域较小,制作费工费时,但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期盼着这小众面食的发扬光大。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