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声声,生生不息(散文)

江离若 1天前 10

在村庄或是在城市,大街小巷,或村头村尾,都经常听到一些吆喝声。那声音,好似花开,好似雨落,也如溪水潺潺,更如江水滔滔。声韵优美的、粗犷的、豪放的,韵律不同声调不同,售卖的东西也不同。

吆喝什么的都有,卖豆腐的吆喝着:豆腐喽——卖黄瓜的吆喝着:黄瓜嘞——尤其是,到了集市上,那吆喝声,就更是此起彼伏,吆喝什么的都有。

尤其是不同的地方吆喝声不同,甚至不同的人吆喝出来的声调也不同,虽然声音各异,音调也各异,但是,听到的人一听就知道,是买什么的。

其实,各个地方的吆喝声是不同的,即使同地方的也会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吆喝的声音也不同,因此,还是能从中区别出来不同人的。若是熟悉了,竟然一听吆喝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因为熟悉,知道商贩是哪村的,甚至姓甚名谁的。

小时候,住在老家,姥姥家和奶奶家离着不远,而,去姥姥家,和去奶奶家的商贩,比如说同样是吆喝卖豆腐的人,不同的人那声音就不同。时间长了,听得多了,感觉,他们吆喝着同一商品,却往往那些吆喝声最后的尾音,总是往高里一挑,或是故意拖着长长的腔儿,而好有特色的,可以说,声音绝对是带有灵魂的。

想起那些吆喝声,就会会想起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的一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好有画面感,眯起眼睛,一想,昨夜的一夜风雨声,刷啦啦地好似谁的芊芊指尖儿拨弹,听得已是心儿沉醉。还有更令人陶醉的呢,明朝的深巷里,有人在吆喝着:杏花——那声音就如春雨春风,粘着一缕缕暖意与春气,美妙极了。

清脆悦耳的声音穿过深巷,昨夜的春雨淅淅沥沥,因为那一声吆喝,平添了烟火气息,日子因此也就变得不至于太孤寂,或许是有的吧。

小时候,我喜欢住在村庄里,也是因为那一种吆喝声吧,总是喜欢跟在商贩的身后或是不远处,商贩吆喝,一群孩子也学着吆喝,当时,感觉很好玩,没去想更多,说来,吆喝声不仅仅在当下,也不仅只是在我小时候,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不同年代,在不断变化着,更新着。

那时,住在姥姥家里,每天都有不等的生意小商贩来村子里,一会传来:“拿——烂——头发喽——换针”,这种吆喝,其实不仅只是换针换线那么单一,说来还是蛮丰富的,有缝衣服的针呀线呀,也有扣子、顶针什么的,更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哨子、气球跳绳毽子,也有小女孩扎的头绳头花头发卡子,还有大姑娘小媳妇偏爱的胭脂花粉小镜子。小商贩售卖的物件,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家里有价值的废品换。

再有“破铜烂铁、废书废报、头发辫子、破烂衣服收来卖!”不用说这是来收废品的了,一会又传来;“收玉米喽——”“烤地瓜——蜜油滋滋的烤地瓜——热乎的,又香又甜,吃了抗饿!”“麦子换油条喽——”还有卖棉花的,买菜的卖水果的,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的,在村庄里流淌着,穿梭着,溪水一样,轻风一样,荡漾着,吹拂着。

犹记得姥姥端着一瓢麦子,去给我换油条吃,跟在姥姥身后,心里甜甜的美美的,好开心呢。

有句成语谜语的谜面说“卖啥吆喝啥”,谜底就是言行一致,此成语出自宋·赵善璙《自警篇·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说来这吆喝声自古就有,其实,最早的吆喝声,据说是这样一个故事,说呀,那是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商人,他在集市上同时售卖矛和盾。怎么样呢?为了能把自己的“矛”和“盾”都能卖出去,于是,就先来大肆夸耀自己的盾,说是他的“盾”,那可是“无物能刺穿”。放下“盾”又拿起自己的“矛”,说自己的“矛”又是如何如何的“利物无不陷也”,当旁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如何”时,那商人哑口无言。这就是那则寓言,也是“自相矛盾”成语的出处,都听出来了,这是《韩非子·难一》里的有着寓言故事。许多人都读过的,也有的学过的,课文里有的。

而,这里单凭说拿起自己要出售的货物也就是“矛”和“盾”,来边吆喝边介绍自己的货物的方式,就是我们传统里最早的吆喝声,按现在话来说,就是广告。

如今的吆喝声,不仅仅在村头巷尾,城市里大街小巷,而且,电视纸媒都有,一般的通过报刊、杂志等纸媒进行投放。再就是通过派发一些宣传单呀,门店呀,快闪摊位什么的,更有的线上线下的一些冠名。赞助进行推广,可谓是发扬光大。

走在集市上,那些吆喝声,真是令人耳朵好似被叫醒了一样,听得你是心花怒放,想不挤过去看看,不去买几件,都很难呢,好似对不起那曲调优美的吆喝声似的。

最是难忘的就是小时候,走街串巷的吆喝着“冰棍——冰棍——”什么“红豆的”“绿豆的”“柠檬的”再有就是“糖葫芦——糖葫芦——”“爆玉米花——”

真是,只要一听到街上吆喝声,无论哪一个小孩子也坐不住了,扯着母亲的衣襟央求着“要吃冰棍”“要吃糖葫芦”“要吃玉米花”,小孩子的味蕾一下子被打开,关也关不住的,一个个不说是垂涎三尺,也是难矜持得住那些美妙吆喝声的吸引。感觉那吆喝的声音里都含着甜度,真是无法抗拒那种甜蜜的诱惑呢。

可见,那吆喝声多么的有力度呀,那样的广告,是自卖自吆喝的,非常地贴近生活,非常动人,让人很是难忘的。而且,那些吆喝声,还在逐渐地灵活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口才好的,脑子活的商贩们,随机应变,随口就是:"来来来,吃了我的糖葫芦,甜甜蜜蜜过一生!"“新鲜货, 刚出炉, 别处你可买不到。”“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儿。”"冰儿镇的凌嘞雪花酪,让你喝来你就喝,熟水白糖桂花多!"一声声,一句句,声音绕梁,余音袅袅,不仅在生活中,也在戏曲中,传唱着,至今依然可以听得到,也依然在我们之间流传着。

那么说,吆喝声自古就有吗?当然是的,其实,这声音一直未断过,也一直在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屈原在《天问》中便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说法。先秦时期的市声广告类型多种多样,它包括叫卖广告、响器广告、唱卖广告,多的是呢,这也奠定了后世市声广告的基础。其中口头叫卖,那就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广告形式”了。后来的“口头叫卖”,就是采取高声吆喝的方式,引人耳目,给人听觉带来强大的一种冲击力,将货物尽快地推销出去。而当有人被叫卖声吸引过去,走到他的摊位前挑子边,毫不犹豫,商贩们抓住机会,他又会进一步口头介绍产品的花色品种、使用价值等。这时,商贩们吆喝声,才达到了真正的目的。

说来吆喝声还是源远流长的,东汉王逸注曰:"鼓、鸣也;未遇之时,鼓刀屠于朝歌也。"这里说的什么?很简单,就是说到一位屠夫卖肉时,故意将他剁肉的声音剁得有节奏,声音很特别的,也就是动听,意在起到广告的作用。《周颂》中:“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这又讲的什么?讲得不是别的,也是一种商贩吆喝声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是卖糖的商贩,已经开始采用萧管等乐器来吸引消费者了。

说来,在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社会,要想沿街叫卖掉一件商品,其难度都不亚于今天的商品推销的。那时,所以要卖掉东西,途径很狭窄的,只能通过声音去传递的。那样的一个吆喝声,足够看得出,我们人类在不断地追求着生存为此在奋斗在开拓着。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的许多器物,什么锅碗瓢盆呀,需要售卖,因此无形中也被运用到市声广告中。《周颂》中:“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由此是在说,当时卖糖的商贩已经采用萧管等乐器来吸引消费者了。其实,这也是吆喝的一种别出心栽的一种形式。

谁都知道,宋代时,商品经济发达,因此行业种类多、店铺数量都大大增长。这种情况下,也就是竞争力比较强下,自然,吆喝声因此被推进了一步,由此而来的吆喝声更是赶上时代,也就不同寻常了。宋时的商家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市声广告便在此时得到了新的发展。人们都想出新,都想与众不同。真是吆喝声也就百花齐放,于是,宋朝时称市声为“吟叫”。《梦梁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以成其词也。”听到了没?诗词,已经给这看似不起眼的商贩叫吆喝叫卖声无形之中增添一笔色彩,一抹“诗情画意”就此油然而生了。

到了元朝,吆喝叫卖声越演越烈,更成一景。在《东堂老劝破家子弟》记:“你担着担,口里可叫么?若不叫,人家怎么知道有卖菜的,不免将就叫一声:青菜白菜赤根菜,胡萝卜,芫菜,胡萝卜,葱儿呵……”听着好听又顺耳吧,合仄押韵的呢,不用说,由于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盛行,因此人们耳熏目染,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怎么不受影响呢?于是,吆喝声叫卖声也因此受到了戏曲的冲击,叫卖词吆喝词也都引进了连绵词,郎朗上口,听起来极具韵味,尤其好听呢。

到了明清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寻夫》中:“却说庙外街上,有一个小伙子叫云: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邮鸭蛋,半分一个”听着就听出来了,此时的叫卖声跟接地气,生活化了。

清朝以后,小商贩对对响器的运用已经是炉火纯青,他们对响器细致分工,具体到不能在具体了。常常常的,板着韵语叫卖,有“惊闺”“大、小手铃”“小钢锣”““皮鼓”等等,走街串巷,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由此这一缕缕好似神曲的音响再配上小贩的妙音吟唱,效果可想而知了,那可是,好上加好呢。

吆喝声,其实一直都在,如今的商贩商家的吆喝声,愈加是日新月异,无论街头巷尾,无论村口巷子里,偶尔,还是会听见叫卖声的,尤其是那些广告牌,还有视频上不断滚动的广告语,令人耳目一新,同样吸引人的眼球。

其实,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住在村子里,住在姥姥家里,听到那一声“糖葫芦——”“雪糕——”,扯着母亲的衣襟,满大街地追赶,母亲喊着“老先生,糖葫芦,这儿,这儿呐——”母亲远远地朝着商贩摆手,叫他停下来。

哦,母亲的声音,又响起,好暖好暖哟。

而,那清脆悦耳的吆喝声,粘着日常,粘着烟火味道,依旧在耳,必将生生不息……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