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居庸关上读长城(散文)

萧逸尘 1天前 13

登上居庸关,我把居庸关当作了我的课堂,身后掮着八达岭长城,眼前是虎峪山长城。右昌平城,左水关,长城的风景把我围裹起来,虽未至“居庸叠翠”时,但得长城一幅画,我也在画中。我就坐在这居庸关两千年的雄关节点上,好好读读长城吧。

我四十来岁时,在北京教育学院进修,曾跟队爬过慕田峪长城,感受到长城的雄伟瑰丽,稍觉累。老了,又想爬长城,试试我的脚力吧。好在连居庸关这样的雄关,我一鼓作气,穿过关口的券门,扶壁拾阶,坐在了雄关的云台。

好在有伟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话给我安慰,我已经到了长城,我有“好汉”之名了。我还是不能满足只做“好汉”,我更想再做一个“书生”,抱长卷,“阅金经”。

长城长,我从那首歌中领略到了它的无限长度:“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我想象着,她如巨龙,一头扎进大漠的风沙,一头探入渤海,可她在我的心底是可以衡量的,我微缩成一段通往心脏的血管,供血我的心脏起搏跳跃。

长城弯。因为掮着长城奔跑的山峰,婉曲迂回,弯弯折折,时显时隐,脉动波起,长城从不改变肩负它的山峰姿态,忠于山的忠诚。其南的虎峪山,就像数只猛虎,做着虎奔虎突的姿势,长城则蜿蜒到每一座如虎头的山巅,腾挪跌闪,这不是所谓的“随形就势”,而是选择了曲折的跑道,若用“斗折蛇行”描述,无法写出它的气势,只适合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我们尽可根据山势,展开长城审美的特别体验,这是多少风景都无法媲美的长城弯度的折射,射出的是一股来自两千年前还不式微的力量。

长城是一条金项链,佩饰在祖国母亲的胸前。阳光无拦地普洒在虎峪山,尚未苏醒的春草,让出项链闪光的空间,那些挂在长城金项链上的城堡、敌楼、关城、烽火台,就像一个个吊坠。如此审美,是不是带着局限?并不。因为长城在我心中很精致,精致得就像我曾在慕田峪长城下买到了那件长城微缩版的雕塑艺术品。

正值春暖花开时节,草快醒了绿色,树木初萌了花,都是深情地来陪衬着长城,长城就像一根不老的藤,垛口、宇墙、敌楼……是开在一根藤上的繁花。不受季节感染,独自傲霜浴雪,面风残,对光阴,盛开两千年而不败。峰脊驮龙躯,高峰燃烽火,烽火台也是花,我给个名字叫“火炬之花”吧,它不再在山间洼地,而总是绽放在每座山的巅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启迪,民族气质的写真。

想到长城所建,那是千万不知名的农夫、士兵、工匠共同挑起了担子,但没有颤抖,没有踉跄,一直稳固在山巅,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用肩膀挑起了一个永远不会萎缩的历史高峰。那出“孟姜女哭倒长城”而不倒的传说,倒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着它的固若金汤,战火不能摧毁,时光无法风化。哭也是歌,长歌当哭。

我想改编那个“扁担长”的儿歌,哼两句——群山高,扁担长……是的啊,我在长城面前,就是一个孩子。我想戴上红领巾向长城行一个少先队的礼,找到我纯粹的儿时。长城是有着历史记忆的,一定懂得我内心的崇敬之情。

长城是一条盘旋在千山万峰之上的巨龙。我的眼目无法将巨龙之画尽收,只能是截取一段,龙头龙尾都需要我以心驰八方的想象力来弥补。也好,我可以只取一段审美,那是胜过女红之手织绣出来的绣图,是大手笔的千年绘就。我甚至把长城的每一次巨壑处的衔接词——“陉”看成了“龙书”的一章。古书说,“太行八陉”是将长城掀起了八次地理高潮,八陉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陉陉浪高涛涌。长城,创造了独特的地理名词,一开始就丰富了《水经注》的用词。群山和长城就是一部伟大的中华词典,统计不出多少词汇源自这部词典。陉,是山脉中断的地方,恰恰是龙身最柔软的身段。每截取一段“陉”,都是历史跌宕最深的地方。也是手绣功夫最出色的部位,就像我正坐着的“军都陉”(又名居庸陉),长城的点线布局于此更细密,就像盘在衣襟上的扣花,似乎山水装饰更见功夫,要在精美的服饰上缀上永恒的暗花倩影。军都山与虎峪山抄底捧起的“湿余水”(潭名),也多情地泛处澄澈的蓝光,将关隘图画,吸纳到镜面,千年如此,唯有一潭水见证着历史是波澜不惊还是惊涛巨浪……

《水经》是一部枯燥的地理著作,但遇到居庸关,遇到长城,于是按捺不住诗情,居然写下了如诗的文字:“崇墙峻壁,非轻功可举。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障邃险,路才容轨。”这些描写,对于长城巨龙,就是给龙身涂上了闪闪的鳞片……

作者郭璞本是在做学术,突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文学表达欲望,笔不走龙蛇,墨不流淌,情不有依,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描写和抒情。

群山架起长城,长城飘逸飞远,就像一条如锦的玉带,连秦始皇发明的“铁权”都无法称重,它却舞得那么轻盈,那么恣肆,玉带飘云,玉带撩壑,舞得狂放飞扬。那些走上长城的人,在我眼中成了“玉带作云我起舞”的浪漫者了。

起舞?是啊,长城起舞于群山已经两千余年了,曾经,中华领地处于被分割的状态,历史上称长城是辽金元的“死亡舞步”,遇到长城,舞步不能不停下,需要通过长城雄关的考验。如今,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长城真正成了各民族往来的“纽带”,踏过长城的舞步是欢快的。

我眼中的长城,不再是御敌的前沿,那些镶嵌在长城墙沿的女墙垛口,仿佛是无数的齿轮,齿轮相衔构成了超长的输送带,又像是万众手牵手的样子,最美的舞蹈就是手牵手,动作在其次。

是啊,我眼前恍惚,又是真实的,长城在奔跑,驮着中华文明的时光,一直在不停地奔跑。我呼吸急促了,下意识地站起,我想随长城奔跑,追赶长城的步伐……长城是一股磅礴之力,我无法左右自己,长城是要把我也带进它的传奇了。我还是恍惚了,城随山行,还是山背着城而动?任何画作,我们都只能用“栩栩如生”来形容,而青山和长城,从来都无法描摹,永远靠本身的生动。哦,是生动的景象,让我处于亦真亦幻之中,我的思绪在逶迤的身段上扶摇而起,我的感情在起伏的浪峰上浮沉而动。

我眨了眨眼睛,想看清眼前的一切,想细读长城千年写就的历书,挨个抚摸垛口,想还原曾经发生的故事,拭拭它的体温。万里长城啊,岂是十年寒窗可读到它的卒章?我又自得起来,我选了其中最生动的一章,居庸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在坐的地方是首席,是最靠近精彩的长城历史的角度。

长城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东方美学杰作,不仅属于任何情境的,更在深度的历史隧道里。我爱长城,因为她有来自古远历史的声音,深度唤醒我的民族自豪感,我的情感始终处于和长城的铿锵共鸣中。

我庆幸,如今的孩子的第一课,在幼儿园就读“长城章”。我没有读过幼儿园,是岁月给我一个小小的遗憾。我看到外孙小时候在幼儿园的情境。孩子们就用积木,在老师的指导下,搭建他们心中的长城,这种教育课程,没有写进教学大纲,却不约而同地上一堂“长城课”。

我是山东人,秦长城没有在山东境内延长,齐长城早于秦长城400余年,秦接纳了强大的齐国战略防御经验,创造了比齐长城更为壮观的文明风标。在我心中,长城又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是一阵阵扑在山峰的风,不再扶摇,而是匍匐于中华大地,吟了一首真正的长城“大风歌”。齐长城一直修建到我的老家,那是齐长城的尽头,在近海的“百丈悬崖”景点上。尽管如今只剩下齐砖古石,但依然在我心中筑起奔跑。长城曾经作为战略防御而存在,我总是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历史,永远都是以“保家卫国”为使命,长城决定了我们的脚步总是守住自己的领土和文明。长城,在今天还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榜样。长城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战略方向,将“热爱和平”写在了万里长城上,无需表白和宣誓,长城就是一章永不修改的和平宣言。

巡城的保安看我这么专注,踱到我跟前,小声提醒我,哥,长城上不能打火抽烟……

嗯,我知道的。我不会点燃长城上的狼烟烽火,我只是眼前出现一垛垛的火光,曾经还没有长城的时候,就有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长城不是用来“戏诸侯”玩开心的地方,但请允许我在心中为长城点燃一团火。保安频频点头。

保安和我坐下,要和我一起读长城。他看到我坐在这里的目的了。我们就像一对同桌,我向他请教了很多关于居庸关和长城的故事。他说我把他问窘了,知晓不多。他想晚上整理一些故事,再遇到我,就可以滔滔不绝……

苏轼告诉我们,“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长城是一部最古老的书,百回千回,也读不透。长城是一部穷其毕生都难以卒读、难以读透的古籍巨卷。下次吧,我再到北京昌平,还来居庸关坐过的地方,再读长城。居庸关是我深读长城的课桌。

昌平之行,对我是寻医求药之旅,到了居庸关,变成了我的游学之旅。

2025年4月24日原创首发秀才文学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