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跟团游览大阪城公园。
一踏进西之丸庭园,就望见一片樱花树林,几百株樱花树,正烂熳盛开。那些樱花树,属于染井吉野樱,一株株,咖啡色枝条,屈曲苍虬,向外斜伸。枝条之上的樱花,刚刚绽开的,淡粉色;过了旺盛期的,转为白色。淡粉与洁白交织一起,如花海,似彩霞,也像粉白色的淡烟薄雾。
樱花树下是草地。茸茸绿草,铺展成绿色地毯。而朗朗晴空,一派湛蓝。绿色草地与蓝色天空,衬托得粉白色的樱花云霞,如梦似幻。漫步走进樱花树林,犹如走进梦幻世界。
走到一棵樱花树下,细细端详,淡粉或者洁白的花瓣,团团簇簇,五枚花瓣中间,点缀着咖啡色的花蕊,在温煦的阳光照耀之下,晶莹剔透,盈盈娇艳。
樱花之香,幽幽淡淡,给人带来似有若无的梦幻般的嗅觉体验。
前来赏樱的人们,一个个,如痴如醉。
一些人,端着相机,或者举起手机,时而拍远景,时而凑近花瓣拍近景。有的人,举起长长的拍杆,将自己与花海一起录成视频或者现场直播。好些人,尤其是女士们,在花丛下留影。几位身穿彩色和服的姑娘,在花丛中,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她们身上彩色的和服,和她们如花似玉的面庞,与樱花共媲美。受她们感染,我也让同行的夫人和我嫂子站在花丛旁,或者坐在草地上,给她们拍照,让她们的大阪之行,留下樱花盛开的绚烂。
一位少妇,静静审视樱花,犹如审视刚出生的婴儿,微笑的脸庞,和樱花一样,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她身旁的丈夫,将一岁多的孩子举在肩头,让孩子靠近樱花。在晶莹娇艳的樱花丛中,孩子的小脸,愈加稚嫩天真,孩子一连串银铃般的笑声,似乎也快乐了樱花,随之摇曳出微笑的波纹。
一对身穿白色和服的日本新郎和新娘,在花丛下,拍摄结婚照。粉白的樱花,白色的和服,衬托得他们愈加青春靓丽。在日本,樱花盛开,被认为是“和”的象征。樱花盛开之“和”,和服之“和”,樱花之粉白,和服之洁白,一定会让他们的未来和和美美,纯洁无暇。
一株樱花树下,绿色草地上,躺着一位身穿车手服装的男士。他身旁,躺着一辆运动自行车。微风荡漾,如许落樱,窸窸簌簌,飘落在他的身上。他静静地躺着,躺在落英缤纷的梦幻世界里,躺成一首朦胧诗。
人行道两旁,排列着一株株樱花树,树枝凌空衔接,组合成如烟似雾的樱花穹窿,人行其中,恍若穿越樱花缤纷的时光通道。
大阪城护城河,是螺旋形的,非常宽,据说,内堀(读音为kū,日本文意为人工河)宽度达70米,河水清澈。樱花枝条,斜垂河面,粉白花丛,倒映河面,虚虚实实,更如梦幻之境,与高高的古城垣组成梦幻交响。
我们从“樱门”进入天守阁广场。
樱门,“枡”(类似于中国的“升”)形虎口——城门直角转折,如同陷阱,倘若敌人闯进城门,也会被守城卫士居高立下的利箭射中——是古城门最典型的设计。
一进门,一块巨大的“蛸石”(本是花岗岩石,据说,石匠首领梦见章鱼(蛸)托石,故称“蛸石”)耸立眼前。导游说,它重130吨,是古城垣最大的一块石头。这座古城垣,被称为巨石城垣,还有很多大石头,都是在冬季从很远的地方利用“寒曳”工艺——即泼水结冰,在冰面上滑动——运输过来的。一块块耸立的巨石,沟沟壑壑,浅棕底色上,有许多风吹雨淋的灰色或者黑色痕迹,晕染着岁月沧桑。
我沿着台阶,爬上一段古城垣,顺着“狭间”——即射箭孔——朝外俯视,可以感觉到,视角非常宽阔,如果是射箭手,从这里,可以多角度射箭,有效狙击敌人。这样的古城垣,再加上河面宽阔的护城河,真是高强壁垒,固若金汤。
天守阁,巍然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下樱花丛中。看外观,五层楼高,据导游说,里面八层,共55米高。可惜,跟团游,来去匆匆,没有时间走进天守阁内部,只能站在外面,仰望天守阁昂然耸立的雄姿。仰望天守阁,白色墙壁,楼脊和每一层的挑檐,皆为金色虎鲸装饰。
金色虎鲸装饰设计,与日本历史上有名的丰臣秀吉有关。
丰臣秀吉,靠武力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即军阀割据的时代,第一次统一了日本,建立了统领全日本的政权。统一日本之后,1583年,他动员10万劳力,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修建大坂城,建造古城垣和天守阁。天守阁上贴金箔,以彰显其威权。天守阁金色虎鲸的外观装饰,与当时的武士服饰相近,因而,这种装饰设计,被当作丰臣秀吉政权的象征。
400年前,古城垣和天守阁建造完毕以后,丰臣秀吉登上天守阁最高层,俯瞰天下,豪气满怀,即兴吟咏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豪言:“欲问大坂城几重,请看樱花满堀中。”可见,那时的大阪城,已经樱花遍植。
可惜,他寿命很短,在位15年,就于1598年病逝,被家臣德川家康趁机篡夺政权。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冬之阵”和“大坂夏之阵”,丰臣家族彻底灭亡,古城垣和天守阁,被大火焚毁。
丰臣秀吉临终时,咏叹一首俳句,诗曰:“如露水降临,如露水消散,大阪往事,不过梦中之梦。”这首俳句,大概是他想起樱花短暂的七天花期,而由衷抒发的人生短暂的感慨。这首俳句所透露出来的幽怨哀伤,和他初登大基时的豪言壮语,构成鲜明对比。
其实,不仅仅是他,在日本,从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引进中国樱花之后,在日本,虽然群樱盛放,被日本人认为是“和”的象征;却也因为花期短暂,被视为生命转瞬即逝的象征;日本武士,又把樱花凋落比作壮烈牺牲。所以,在日本文学创作中,不管是和歌,还是俳句,抑或是现代诗,咏叹樱花的诗歌,都体现着日本人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
和歌中,以奈良时代的大伴家持为代表,“春日原野,霞光氤氲,黄莺哀鸣,令人心伤”,最早将樱花与生命无常和哀怨联系一起。
而平安时代的纪友则直接哀叹:“春光融融,樱花何以匆匆凋零?”
现代诗中,江户时代的赖山阳的《京都樱花》最具典型性:
“一日不看花,
千枝已过春。
谁言开落速,
不及世间人?”
樱花盛开时,如梦似幻,却又十分短暂。而丰臣秀吉所修建的大阪古城和天守阁,确实宏伟雄壮,仰望去,也是如梦似幻,十几年过去,却灰飞烟灭。
大阪城的古城垣和天守阁,虽然曾经被德川家康重建,不久,又被毁坏,如今的古城垣,是1931年才复建的。
据说,樱花盛开时节,灯火辉煌的夜晚,3000株盛开的樱花,曲折蜿蜒的古城垣,高大宏伟的天守阁,在辉煌灿烂的灯光照耀之下,构成如梦似幻的世界,十分迷人。可惜,我没有机会欣赏大阪城樱花盛开时节的夜景,留下遗憾。也不知,此遗憾,此生是否还有机会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