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英雄邱少云(江山散文)


邱少云,1926生,四川省铜梁县少云镇玉屏村邱家沟(现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玉屏村邱家沟)人。解放前夕,刚长成人的邱少云,便被抓壮丁,卖进国民党军队。1949年12月,在成都战役中,邱少云获得了解放,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在第15军29师87团9连2排6班。1951年3月,邱少云随部队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朝鲜。

1952年10月,志愿军进行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时,邱少云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消灭盘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间的391高地的美韩军,把战线向南推进。然而,志愿军阵地到391高地之间,有着3000米宽的开阔地,这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要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缩短冲击距离,出奇制胜,志愿军决定在发起总攻击前一天的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

战士们出发前,部队首长指示:“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这次任务十分重要,也非常艰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邱少云和战友们坚定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邱少云于战斗前夕,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他写着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52名全副武装的志愿军战士,按预定潜伏计划,迅速隐蔽潜入到391高地附近一片蒿草丛生的地里。每个人从头到脚插上了蒿草,风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时摇动,看不出一点儿伪装的痕迹。邱少云和他所在的那个排,就在高地东边的一条长满蒿草的土坎旁边隐蔽着。

天刚蒙蒙亮,战士们首先看到的就是391高地上的那一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的地堡群。一挺挺机枪从地堡的射口直对着山下,持枪的敌人在山脊上的交通壕里来回走动,还不时地用望远镜朝山下张望。

10点多钟的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韩军的一个班钻出了地堡,朝邱少云和他的战友潜伏的方向窜来。邱少云和战友们镇静地互相看看,眼神互相示意:不能冲动,潜伏好就是胜利。他们继续坚定、沉着地潜伏在草地里,一动不动。敌人越来越近了,突然,有两名潜伏战士被敌人发现,敌人吓得倒退了两步,慌张地乱扫了一通子弹,扭头就朝山顶上逃跑。

在此关键时刻,要是让敌人活着回去,潜伏的机密就会暴露,后果就会很严重。这一切,观察所里的团指挥员看得非常清楚。指挥员立刻下达命令:用炮火消灭这股敌人!顿时,炮声隆隆,391高地山坡上,筑起了一道火墙,截断了敌人的逃跑,一个班的敌人全部被歼灭在山腰中。山上的敌人被这一阵炮火吓得胆颤心惊,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动弹。半个钟头后,从南方飞来数架敌机,盘旋在志愿军潜伏的上空。忽然,敌机投下了燃烧弹。有一颗燃烧弹落在离邱少云两米远的草地上,飞迸的燃烧液溅到邱少云的左腿上。眨眼功夫,插在他脚上的蒿草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冒起来。此刻,邱少云只要翻动一下身子,就可以把火苗扑灭,但是这样做会暴露目标啊!邱少云想到要更好地打击敌人,想到整个战斗的胜利,他忍痛伏在草丛中,纹丝不动。接着,他的衣服也烧着了,烈火蔓延了全身。邱少云紧咬牙关,满头大汗,就像一块千斤巨石,伏在那里,任凭烈火在他身上继续燃烧着。身边的战友们眼看着烈火在吞噬着邱少云,急得咬破了嘴唇,几次想站起来,帮助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烈火。可是,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深深懂得,在这个节骨眼上,只要有人动一下,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整个反击计划就全完了,想要取得的胜利就会丢失。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牢记着部队首长的嘱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暴露目标。”他们坚持一动不动,等待着战斗时刻的到来。烈火把邱少云全身烧得皮焦肉绽,但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地伏在那里。他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变成一具焦体,壮烈牺牲,年仅26岁。

下午5点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向391高地进攻的号角吹响了,战士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扑去。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敌人的一个加强连全部被歼了,391高地上飘扬着志愿军胜利的红旗。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邱少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1953年,邱少云的故乡四川省铜梁县,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并在凤凰山顶竖立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国家副主席朱德为之题词。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