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消极的理由(散文)

秦景澜 1天前 12

不久前,9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蒙老先生,在人民大学主办的“书香青春,阅见未来”——2025首都大学生读书活动上,有学生问他:“您每天晚上九点半睡觉,早上五点半起床,还要游两次泳,请问,您坚持这么积极生活的动力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先生显然是没有准备的,他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我没有消极的理由啊!我想消极,我总得找出一个消极的原因来,比如,我不想吃饭了,我干嘛不想吃饭呢?我看煮饺子挺好啊。说我不想写作了,哎呦,写作多好啊,写作让你觉得你自己还有用,你感觉你自己虽然老了,但是比那个最老的还不算老。”

王蒙老先生的这一席话准确而深刻地道出了当下老年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人生课题,那就是我们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我们的晚年时光。其实,这件事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要积极地生活。

常言道: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什么精神?就是积极进取的精神。人到老年,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脸庞,身体的机能也逐渐衰退,但尽管这样也应该深知,我们的确没有消极的理由。说这种话绝没有凡尔赛的意思,人到老年不需要这样;持这种信念也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它是一种经得起理性推敲的人生哲学。

从生命的本质来看,说到底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拷问,至今竟仍莫衷一是。我以为,存在并积极地生活即人生的意义。根据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永恒轮回”理论,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每一个当下的体验与创造。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一个奇迹,如何不辜负这个天赋的奇迹,是每个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该认真思考的。

首先是体验:君不见,这大千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有艳阳高照,大河奔流,海浪滔滔,群山巍峨,斗转星移,月色如银,百花斗艳,朝霞满天,晚霞灿烂,绿草如茵,树木葱茏,柳浪闻莺,百鸟齐鸣,微风阵阵,暴雨倾盆,虎狼竞雄,猫狗争宠等等,万类霜天竞自由,不一而足。大自然如此壮美,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更是璀璨万端,玲琅满目,不胜枚举,万里长城的雄浑气魄,兵马俑阵列的肃然威猛,唐诗宋词的意境直抵人心,《孙子兵法》《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穿越千百年仍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无穷的智慧,难倒这些东西竟然有人会熟视无睹,不屑一顾吗?不可能的。再者,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手足兄弟的推杯换盏,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啊!孙辈们带着奶味儿的一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呼唤,顿时令我们骨酥肉麻,内心里的坚强瞬间就化作了匍匐在地的“孺子牛”,且倍感幸福。这就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呀!这种天理人伦,是刻在骨子里的,无人能拒,没人能敌。在这些辉煌灿烂、有形无形的天物面前,每个生命余额已经不足的老年人,谁不向往着去观察、去体验、去沐浴、去滋养、去丰富我们的人生呢?

接着是创造:这是人的使命,是人存在与发展的最高责任。试想,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其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看看今天的地球上,还有哪里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古往今来,哪个文明成果不是人类自己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已经化作基因,不可更改。每个自然人,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哪里有消极躺平,无所作为的理由呢?因此,面对充满火热与激情的社会,老年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当然不能缺席,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起码不能因我们的消极而给社会和亲人带来不该有的负担与麻烦。这才叫不落伍。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般的消极,其结果必然是自暴自弃,这无异于自绝于社会,这不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样子。

从社会责任的层面来讲,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作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个体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积累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专业知识和社会智慧,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在家庭中,我们是家族记忆的承载者,通过讲述过去的故事,传承家族的精神与文化;在社区里,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阅历为邻里提供建议,梳理情绪,化解矛盾;在社会层面,许多领域依然需要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如传统文化的传承、青少年的教育引导等。就像我给孙子、孙女讲述睡前故事时,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潜移默化地在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对下一代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传承,赋予了我们继续积极生活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若消极对待生活,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辜负,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没有任何消极的理由。

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且这种需求不受年龄限制。许多人认为,老年时期已经错过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时机,但实际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自我实现方式。我的一位中学同学,从小就爱好吹笛子,成人以后,由于忙于生计,几十年没有再拿起笛子。退休后才又重新吹起了心爱的笛子,先是参加了市里的老年人乐队,后来又在老年人大学里教授吹笛子,近些年又在妇女大学里办班教中老年妇女吹笛子,乐此不疲,很有成效,当然也收获了名气。我认识的上海钱教授,一生坎坷,屡遭厄运。但退休后一天都没闲着,拿起笔来宣传党的红色理论,频繁地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文章,几乎每年出一本书,就在他2022年6月86岁去世的前一周,还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呢。我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将军,在其生命的最后3天,还在病房里吸着氧气与死神抢时间,在家人的搀扶下,他在自己离世前终于整理完了电脑上的科研数据,5个小时后便不幸去世。这些事例表明,人到晚年,不论是平凡的努力还是超凡的进取,只要心怀理想和责任,都会做出骄人的业绩,这与年龄大小没有关系。因此,人到老年绝不是消极躺平的理由。

从老年人自身看,也没有消极的本钱。年轻人选择了躺平式的消极,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还有许多机会在前面等着呢。而老年人则没有这样的生存条件。如果老年人一旦选择了消极,则分分钟就会因为失去了社会价值而被淘汰、甚至被抛弃。因此,为了维护好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应有的尊严,老年人也绝没有任何消极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老年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身体的病痛、亲友的离去、社会角色的转变,这些都可能成为滋生消极情绪的温床。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困难与挑战恰恰是生命成长的催化剂。尼采曾说:“那些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每一次与疾病的抗争,都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培养出坚韧的意志;每一次面对失去,都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当下的生活;每一次社会角色的转变,都是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寻找新方向的机会。无数的感人事例雄辩地表明,消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才能将困境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那么,我们该如何积极地生活呢?当下的老年人群,其主体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拥有中学以上的文化程度,可以说都曾经是“知识青年”,不论退休前是做什么的,他们中几乎没有文盲。可以说,这是中国千百年以来的老年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这样的受教育程度,他们在认知能力上是没有大的障碍的,完全具备积极生活的主观条件。能否积极地生活,说到底还是一个观念问题,也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我的体会就是不能消极,而是要积极进取。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就会无往而不利。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大体上是三个:一是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性的任务,现在退下来了,时间多了,学习的途径也多了,除了读书以外,更便捷的是通过电子设备,诸如电脑、平板、手机等都能够轻易地找到想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平台还会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你可能喜欢的内容,这就更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养成一个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对于老年人士是大有裨益的。二是观察和体验。看看自己周边那些有一定成效的人都在干啥,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选择一两项适合自己做的事情,长时间做下去就必有所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就我个人看,选择的项目是旅游和写作。退下来后,每年都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约三次左右,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锻炼身体作为选择的原则。读书写作是我从小就喜欢和擅长的,但是,读大学和工作后的几十年里,忙于家庭和工作,没有精力顾及这些。退下来后,为了以后有用,先是自学了一年的英语,在2020年的6月才开始尝试性的动笔。开始几年主要是从事时事评论,有时是文章,有时是视频,重点是针对国际国内的热点重点问题发表看法,在舆论上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期间发表文章300余篇,视频100余篇,成为相关智库的特约评论员和媒体的专栏作者。从去年7月开始转为散文的写作,迄今已在专业媒体发表作品43篇,其中有15篇被推荐展示为精品。我打算将这样的事情坚持做下去,乐此不疲地作为我晚年生活的核心内容。三是严格自律。人到老年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不利于身体,应该下决心戒掉。就我自己看,进入到50岁以后,我下决心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戒烟限酒。在我50岁的前夕,正式向家人和身边的人宣布开始戒烟,请他们监督。从此以后,除了参加婚礼,新娘新郎给我点烟,出于礼貌我吸了几口外,至今快二十年了,没再碰过一支烟,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基本不喝酒,遇到特殊的场合,也仅是象征性地喝一点。再一件是减肥与锻炼。2012年12月18日,我被确诊为糖尿病,当时的体重是98公斤。遵照医生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我仅仅吃了不到一个星期的“二甲双胍”,就不吃了。开始锻炼身体减肥,从2013年的元旦正式开始,直到目前,每天有氧性走步不少于一小时,按照每小时近6公里,每分钟124--128步的速度健步走。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减重40多斤,血糖值恢复了正常,从2015年到现在,餐前血糖值都保持在5.6左右。这样的锻炼迄今已经坚持12年多了,大约走了3万多公里,走坏了5双鞋。现在我的体重不到75公斤,达到了体重的BMI指数标准,我打算就控制到这个水平不再减了。这种自律的生活方式恰是积极生活的一种典型表现。

王蒙老先生“我没有消极的理由”,这句极其普通的话语,如至理名言点到了老年人生问题的根本,可谓醍醐灌顶。正所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带着这样的豪情行走在夕阳西下的路上,老人们才会由衷地感叹道:“老了挺好!”

2025年5月8日于上海图书馆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