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富士山(散文)

韩熙羽 20小时前 7

去日本旅游之前好多天,富士山,那座像一把悬空倒悬的扇子一样的雪峰,就悬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知道,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因此,被日本人称作“不二山”。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犹如中国人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是一座圣山。在我心中,去日本旅游,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富士山。

4月9日那一天,我真的瞻仰了富士山。

那一天,首先,我们整个旅游团队,坐大巴,登上了富士山半山腰“五合目”。

大巴车在五合目的山路上蜿蜒攀行,导游说,一年四季,能登上富士山五合目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几十天。导游又说,一个星期前,去五合目山路的积雪才清除,允许大巴开到五合目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星期。日本人都以登上富士山为荣,你们这些人,能登上富士山半山腰的五合目,真的很荣幸。他这一说,让我感到,我们这一个旅游团的人,都是有福之人。

一路上,富士山圆锥一样的雪峰,在绿树梢头,时而露峥嵘。一车人,连声赞叹,有人隔着窗玻璃用手机或者相机抓拍,大家都激动不已。

真的到达五合目,下了车,仰望富士山头,隔着树丛,隐隐约约,看到富士山只剩下皑皑白雪的巅峰,像一位执意隐居的千年隐士,不想把自己的全貌呈现给世间。同行人中,便有人慨叹,这没啥看头啊!

其实,这怨不得富士山。怨只怨,不识富士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上五合目,2305米的海拔高度已经踏在脚下,而富士山的海拔高度3776米,目光所及,只剩下1471米的高度。人在富士山大约三分之一的山腰,哪里再能看到全貌?

富士山本是一座活火山,曾经多次爆发,日本历史文献上,有很多详细记载。其中,贞观六年(864年),史书《日本三代实录》的记载很有代表性:“(贞观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骏河国言,富士郡正三位浅间大神大山火。其势甚炽,烧山方一二许里,光炎高二十许丈,大有声如雷。地震三度,历十余日,火犹不灭,焦岩崩颠,砂石如雨,烟云郁蒸,人不得近。大山西北,有本栖水海,所烧岩石,流向海中,远三十许里,广三四许里,高二三许丈,火焰遂属甲斐国。”读之,确实让人感到恐怖。

但是,它停止喷发火焰回归平稳时,如一尊坐佛,端庄肃穆,默然俯视人间,让人景仰,日本人才称它为“浅间大神”。它又如一把玉扇,倒悬在天地之间,让人喜爱,日本人又称它为“玉扇”。

“浅间”一词,浓缩了日本人对火山的双重情感,既敬畏它极大的毁灭力,又依赖火山灰带来的肥沃土壤赖以生存。富士山信徒的祷词中就有“虽喷发,仍敬爱,浅间之神”之语,直接陈述了日本人对富士山矛盾纠葛的心理。

从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开始,富士山就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佛国净土”,富士山山顶,就是他们心目中“大日如来”的净土。富士山,是修验道圣地,攀登富士山的过程,就是“即身成佛”的修行。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攀登富士山,已经成了庶民信仰,民间组织“富士讲”大肆兴起,最盛时,有二百多个派别。信徒们在五合目,沐浴净身,身穿一身素白衣服,向山顶攀登,登到顶峰者,即完成了“修身成佛”的修行。

在日本人心目中,富士山也是一座“吉祥之山”。登上五合目,从此之后,一定会吉祥如意。

人在五合目,便进入佛境。人在五合目,便脚踏吉祥之地。慨叹没啥看头之人,人在佛境,脚踏吉祥之地,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才真的令人可叹。

五合目依然冰雪堆积,许多游客站在冰雪之上,或留下倩影,或嬉笑打闹。有的孩子打起了雪仗。他们享受的,是人间俗世之欢乐。而巍峨耸立的富士山巅,宛若一尊坐佛,默默无语,展开他宽阔的怀抱,拥抱游客,聆听欢声笑语。

站在五合目,遥望对面的阿尔卑斯山脉,逶迤连绵的雪峰,宛若银龙,飞翔在群山峻岭之上。与一峰孤立的富士山,遥相呼应。身在富士大佛怀抱中,亲眼目睹阿尔卑斯山脉银龙飞舞,幸甚至哉!幸甚至哉!

富士山下,有五湖,都是富士山和附近雪山上的雪水直接流淌下来, 或者流经地层过滤涌现出来的水。下了山,我们到五湖中的“河口湖”一游。

据说,中午之前,如果天空晴朗,可以看到河口湖中的富士山倒影,被称作富士山奇景之一。可惜,我们是在上午十二点以后到达河口湖,又因为天气不甚晴朗,没有看到富士山的影子。但是,河口湖湖面宽阔,湖水清澈,远山逶迤,做了湖水的背景。湖中有小岛,有一座跨湖大桥凌空飞架,还有游船来往穿梭,给静谧的湖水,带来鲜活灵动的生机。

离开河口湖,去“忍野八海”的路上,富士山的身影时隐时现。我坐在大巴车上,隔着窗玻璃,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欣赏富士山全景。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像一朵白色的芙蓉花(富士山另一个名字就叫芙蓉山),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明亮圣洁。隐隐显现的许多沟壑,像白芙蓉花的筋脉,也像洁白的玉石上的“生长纹”,是造物主精心凿刻的艺术杰作。一路上,除了绿树,也有很多盛开的樱花树,衬托着富士山,远山雪白,近树粉白,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忍野八海”的“八海”,其实就是大大小小的八个泉池。泉池里的水,也是富士山和其它雪山的雪水流经地层过滤而成。泉水清澈,游鱼细石,茸茸水草,直视无碍。

这里有几座茅草屋,从水面之上,目光越过茅草屋顶,远望富士山,清晰可辨。恰好,富士山顶有一大片白色浮云,如桂冠,悬在富士山顶,富士山,便成了头戴桂冠的大佛。

在网络上,曾经看到红色富士山的图片。在日本,以富士山为题材的绘画中,也有把富士山画成以红色为主调的作品。红色富士山,是晚霞照耀时的情景,沐浴在赤红晚霞中的富士山,皑皑白雪被晕染成赤红色,如同燃烧的火焰,给人带来蓬勃激情,与白雪皑皑时的沉稳静穆形成鲜明对比,又是另外一种绚烂绮丽的圣境。晚霞照耀的富士山,被日本人称为“赤富士”。

原产于日本的红富士苹果,其取名的灵感,就来源于“赤富士”。其颜色,与“赤富士”相近,自不消说。如果将其小头朝上,与富士山的形状确实有些相近。苹果上浅浅淡淡的竖条纹,也与富士山火山喷发留下的沟沟壑壑相近。这些,是听导游说的。如果不到日本旅游,还真不知道红富士苹果与富士山的渊源。

有一句话说得好,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旅游时间和路程越长,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合理性。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