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时光:苦与乐的交织(散文)

陆沉星 18小时前 3

七岁那年,和所有小孩一样,乐颠颠地背着一个空瘪的布书包,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

原谅我在这里,不能写“我的学校”,只能说“教室”。其实说“教室”都是很奢侈的用词。因为我所居住的村子很小,不到十户人家,念书的小孩更少,我们都是在农户家里的闲置农房上课。

屋不大,读书的小孩也不多。但是,一个屋却坐着两个班的学生,一个一年级班,一个二年级班;一年级的坐里边,二年级的坐外边。有时,由于课桌和人数的局限,一年级的学生必须和二年级学生拼一桌。我读一年时,就曾和二年级的同学是同桌。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条件就是如此,老师也是没有办法为之。我们这些孩子,反正怎么都行。比如我这个读一年级的和读二年级的同桌,平时我不会做的作业,直接交给同桌帮忙做。考试时,同桌也会积极地援助,这多好的事啊!

当然,我帮不了同桌的作业,但我也有自己的方式来回馈她,帮她做值日打扫卫生,分给她一些小零食,借给她橡皮擦……总之,我们之间是真的做到了互相帮助,哈哈哈。

即便在人家的闲置空房上课,其间也变换了好几个地方。最开始是在我家对面的农户那里,只需过一条河,爬一个坡,很快就到了。后来,上课的地方换到下面的村庄去了,也还行,毕竟仍是同一村组,走十五六分钟即到。

再后来,上课的地方竟然换到洪城村去了,这是别的村组,离家就远了些,应该有三里路程。

在洪城上课时,仍然是一个屋,两个班上课。不同的是,上一天,隔一天。这都不算啥,难的是要撑船去上学了,只有枯水季节才可以步行。

记忆里好像也有几次是家长撑船接送,但在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大都是自己麻起胆胡乱划着船去。

洪城村是一个三面环水的村子,他们的出行就是坐船,所以他们每家都有小木船。而我们的村子出行是山路为主,并不每家都有小船。我家就没有,我母亲也不会划船。

这就是说,去洪城村的路是没有固定的陆路,枯水季节,我们都得沿着山腰或山脚边上走,水退到了哪我们就走哪。这样的路,自然是一条泥泞之路,遇到刮风下雨时,也不知滑倒过多少次,眼泪和着雨水一起迸落。

但比起撑船上学,其实我还是更喜欢走泥路。因为随着水位的日渐消退,起初我们得从高高的山腰绕行,过几天,就能从山脚边走了。

当水位一直撤退到看不清水岸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片广袤的土地了——这无疑就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不用再绕了,只管选择直线行走,路程一下就缩短了许多。

最重要的不止如此。要知道,在这片被湖水淹没的地方,昔日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凤市乡——母亲他们经常提起的一个浓浓烟火气的镇子,以至在我的心里,凤市乡已成为一个充满神秘与神奇的名词。

如今,凤市乡已消失,可这片土地还在。每次走在那松软又湿润的泥地,看着四周那高高低低的残垣,看着那些被湖水浸成铁锈色的树蔸,看着那些裹满泥浆的石头……少年的我,遥想着当年的繁盛,似乎感受到曾经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那刻,我为自己能有幸踏进这片沉睡的土地,生出一种庄重的快乐、幸福和骄傲。

四十多年过去了,水库里的水再也没有退至那样了,这一辈子我也恐怕不能再走进那片广袤土地了。曾经的那一幕——已然成为我心中的永恒盛景。

(二)

说说我的启蒙老师吧。他姓杨,富楼太溪村人。那时他大概二十三四岁的样子,性情十分温和,无论我们这些学生怎么调皮捣蛋,他从未责骂过。不过,因为他有一点先天性斜颈,这使得他在我们心中的威严大打折扣,也使得我们一点都不惧怕他,甚至有时还会去嘲笑他。如今想来,当年的我们实在无知又无礼。

有一次,杨老师站在黑板前刚要讲课,一位男孩大声说,老师,我们要上体育课!杨老师说,哪能天天上体育课。当时的情形就是在那位男孩的哄闹中,我们全部跟着他跑出了教室,一起站在操场上哈哈大笑。

杨老师来到晒场,伸手去拉那个男孩。男孩毫不退缩,飞快地把杨老师的手表一下就撸下了,随即狠狠朝地上一摔……我不记得杨老师的这只手表最后如何,只知道后来杨老师给村里队长说,他不想再教我们了,他要走。

不过,杨老师最终还是留在村里,继续给我们上课。其实杨老师在教书的这几年,是非常辛苦的,平日里,一日三餐都得他自己动手做,衣服脏了也得自己清洗,住在这乡野山村,即使有钱,啥都买不到。虽说村里人有时也会送他一些时令蔬菜,但更多的时候,还得靠他自己储备干菜。

等我们读完二年级,杨老师才真正放下了课本,回家务农了。

在此,谨向杨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读三年级时,我们转到了三里之外的富楼小学,可是,我们这些人根本就跟不上这里的学生。特别是拼音,我们既不会拼,也不会读,由于杨老师在一二年级时从未涉及拼音教学,但这并不能怪他,那时候的师资力量就是这样薄弱,我们只能,一切从头开始……

在富楼小学,我顺利念完了五年级。在这期间,由于偏课太严重,没有考上初中。后来父母又让我重读了一个五年级,还是偏课,还是无缘跨入初中的大门。

我的小学时光,便是我整个学生时代的开始和结束。回首儿时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而迈入知识殿堂的旅程亦是短暂,但我还是心怀感恩,感谢命运的眷顾,也感谢自己的努力,正因如此,才让我得以安坐在电脑桌前,书写自己心之所向的文字。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